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海归中国梦 > 正文

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提升我国文化全球软实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作出的战略谋划。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提升对外宣传推介工作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大外宣格局基本建立

一个国家对外文化宣介影响力的大小、强弱与否,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全面重视对外文化传播事业,形成了以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首,各省级党委机关报为主体,晚报、都市报、经济报、体育报等多层次多种类相辅相成的报刊结构。新华社已成为在国外设有98个分社、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著名新闻社。中国外文局每年用40余种外文,出版各类图书3000余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43种语言对全球进行广播,每天累计播出时间211小时;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遍布于亚、非、拉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频道或部分节目的落地播出。1981年6月,《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Daily)创刊。2004年11月,全球第一家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此后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多措并举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国内国外重要活动对外宣传。编辑出版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覆盖173个国家和地区;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习近平的故事》等系列微视频在外国主流媒体播出,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充实对外宣介力量。2016年岁末,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面向全球,建立起包含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在内的强大旗舰阵容,强力推进对外文化宣介,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截至目前,以外宣旗舰媒体为引领,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央媒体建立了一批海外机构,基本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和重要城市。

定期举行中外政党交流活动。如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会议、中英政党对话、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等。此外,还与东欧、拉丁美洲、非洲、中亚、东南亚、南亚及阿拉伯国家开展政党交流活动;先后主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中外政党对话机制日臻成熟。

举办形式多样的对外宣介活动。配合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在一个个到访国家举行。图片展、中国电影周、“拥抱中国”艺术节专场演出,再加上智库交流、媒体论坛……这些活动犹如一场场文化盛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滋养着国与国之间的美好情谊。

虽然我国对外文化宣介传播能力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短板。

对外传播宣介手段比较丰富,但尚未体系化。为加强对外宣传和联络交涉事宜,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设立招待科,负责来延安的中外来宾的接待工作,1939年改为交际处,作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办理日常对外工作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外文化交流逐渐成为对外宣介的主要内容。此后,随着我国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日兴,国内各种新兴媒体备受外国人关注,如有关中国传统美食的短视频等。但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势力日益猖獗,对外宣介手段的体系化建设亟待加强。

对外国际传播宣介的媒体及内容比较单一。由于我国现有的对外宣介内容大都由官方推出,平台大都以官方为主,由此导致国外民众对于宣介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持保留态度,未起到应有的效果。此外,由于工作机制的原因,现有的对外宣介媒体,如《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之间的协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比重有待进一步增强。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复合型对外宣介人才迫在眉睫。对外宣介工作涉及多学科,一名真正的对外宣介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实践,譬如传播学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同样需要具有很强的外语能力,也应掌握政治学知识。此外,还应对被宣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民心理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就说明,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培养模式应该更为多元化、国际化。

中国化理论淬炼不足,未能为对外宣介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目前我国有关对外宣介学科的理论大部分是舶来品,即西方经典传播理论。国内很多研究者大多侧重于其方法及技巧的实践研究,没有从我们党丰富的对外国际传播宣介的实践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提炼出中国化的修辞学和叙事学等,进而从学理上进行系统的学术归纳,建立起中国化的学科理论体系。

多措并举统筹对外宣介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对外宣介传播工作新要求,应多措并举统筹对外宣介工作。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大力宣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诠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每次都系统、深入、精辟地向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率先垂范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我们应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把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介作为重中之重,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如何更好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应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一系列鲜活的实践经验和硕果累累的现实成就向世界表明: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过去的10年,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伟大10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2013年至2021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中国打造的一系列面向世界各国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更是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仅“一带一路”倡议就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使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事实向世界证明,对于那些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经验或模式要比西方模式更具普遍意义和示范效应。应善于运用在这些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同时,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这既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对外文化宣介传播的历史使命。

加强对外宣介体制建设

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新时代的对外宣介传播工作需不断加强体制建设,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根本任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对外宣介话语体系。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对外文化宣介能力,才能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主动。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细致地讲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统筹协调对外宣介工作,整合对外宣介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努力打造既能“有理有力有节”地善于斗争、勇于斗争,又能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从而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加强对外宣介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宣介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传播肩负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需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随着VR新闻等利用新技术进行的传播实践纷纷涌现,我们需顺势而上,利用各国民众的信息接收日益向新兴媒体、移动传播等方面转移的契机,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加强对外宣介的理论研究,掌握对外宣介的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应坚持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加强我国对外文化宣介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我们党丰富的对外文化宣介工作实践,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对外文化交流历史中淬炼出适合中国国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的对外文化宣介理论;研究掌握现有媒体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艺术,更好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5G、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新兴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加快技术创新以充分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研究如何通过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不拘一格降人才,吸收国外优秀人才的加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训体系建设,构筑起对外宣传的人才高地。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