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今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部署,强调“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人民论坛网特邀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潘同人,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探讨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与您一起学习。
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又不是封闭孤立、闭关锁国的现代化,而是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广泛联系和深度交往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时将对外开放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手段,审时度势地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资源和要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辩证地处理好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要以自立自强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从产业升级来看,自立自强使我国具备更加强大的产业基础,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囊括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要素流动、价值形成、技术创新等活动都是以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完成的。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越雄厚,它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中获得的收益越多,它的对外开放水平也就越高。通过自立自强,我国可以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中具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以工程领域的盾构机为例,我国曾经长期进口发达国家的产品,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盾构机逐渐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目前,国产盾构机已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完美地演绎了科技自立自强支持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扩大内需来看,自立自强是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强大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的通畅建立在内需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自立自强能够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进而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最终演变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强大动能。在国内大循环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体系将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从全球化进程来看,自立自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风云变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在不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然而,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在这种形势下,自立自强可以巩固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中的比较优势,以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姿态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另一方面,要以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从物质层面来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吸引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历史雄辩地证明,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获得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我国补齐自身的产业短板和技术短板,增强国内企业和相关产品、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从制度层面来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使我国主动对接世界高水平投资贸易规则,逐步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侧重于商品、要素、服务的流动型开放转变为聚焦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我国正在由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供给者。在实践中,我国逐步构建起面向全球的、以RCEP为代表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了遍布全国、功能完善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系,规划建设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在基于我国国情,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贸易投资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些制度型开放措施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苦练内功”之举,为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哲学的视野下,自立自强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因范畴,而对外开放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因范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内因与外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将二者统筹兼顾,在坚定依靠自身力量推动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争取强国目标的早日达成。
作者:潘同人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