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好好学习 > 正文

【学习新得】如何打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体系

学习新得2023.2.2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人民论坛网【学习新得】专栏邀请两位清华大学教授,围绕如何优化中国特色创新生态体系进行解读,与您一起学习。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 吴金希

一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一般而言,一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满足两个“四分之一”的条件:一是科学原理的探索发现成果必须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二是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应用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

因此,我们首先要打造世界上最优越的促进基础科学发现和原创的环境,吸引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汇聚中国,尽快提高基础科研投入占全社会总研发投入的比例,要从现在的6%提升到15%以上,大力提高基础科研的仪器设备水平和硬环境质量,提高基础科研人员的物质和精神待遇,推动院士待遇在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普惠化,通过优厚的待遇让教授坐得住“冷板凳”,潜心探索前沿基础科学。要形成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构建优胜劣汰的良性科学共同体,加强人员的流动性和学科交叉碰撞,促进高质量知识创新氛围的形成。

二要理顺创新链条,发扬企业家精神,让创新道路上的不同人才各展才华

除了基础研究之外,我们要打通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政策链,让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种创新要素资源互联互通,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在创新的体系和链条中,如果说科学家解决了“0-1”的原理性问题,后面还有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1-100”,产业化阶段的“100-1M(百万)”,以及产业成熟和规模扩张阶段的“1M-∞(无穷大)”,在这四个不同的阶段需要环环相扣、棒棒相接,由不同的组织、团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才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梁正:

国家创新体系中主体功能定位与职责分工的合理性是多元主体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科研活动、创新活动、商业活动各项基础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使包括知识在内的各种创新要素能够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才能最终形成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企业技术基础能力。当前,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在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提升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吸收能力。财政资金支持方面,综合补助、奖励、税收减免、股权投资、政府采购等多种直接和间接投入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并撬动社会资本向创新链各环节,尤其是向基础研究阶段聚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高效吸纳企业参与。另一方面,加强面向行业的科研条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面向行业搭建开放平台,共享开放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数据集,加快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等等。

重塑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使大学重回教育教学和知识创造轨道。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需要科研人员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当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充分的“耐心资本”,使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活动,避免科研活动过度功利化。另一方面,应当恰当引导高校通过“产教融合”,面向行业需求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促进科学知识以人才为载体向行业转移与渗透。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瞄准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建立创新机制深耕转化、集聚优势资源弥补短板等方面,凸显了强劲的创新活力。新形势下,应当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大胆探索,并建立系统化的支持体系。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