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 林毅夫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如何界定共同富裕
自2021年提出“共同富裕”之后,出现了很多说法。网上有一些极端言论,例如说应该重新回到1956年那种国有化。这样的极端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特别是在企业家群体中。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说法显然不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想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共同富裕应该像以前一样把蛋糕做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不断做大蛋糕,让大家都获益。但这次提出共同富裕,我认为不仅仅是做大蛋糕的问题,还有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共同富裕就是要壮大中产阶层队伍。这个说法看似有很大合理性,也比较契合中产阶层的想法。但问题在于,不管中产阶层队伍多么壮大,总是会有一些人的收入增速赶不上经济增速,而且这些人的数量很大。
共同富裕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让所有民众都以同等的方式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什么叫“同等的方式”?不同的政治哲学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一书中,我认为,要在民众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机会方面尽最大可能拉平。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性高度相关,蕴含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当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所有民众以基本相同的方式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那结果就是民众能够以基本相同的增长速度来提高收入。
中国收入与财富分布的现状
关注根本,着眼于根本,核心是要关注低收入阶层,因为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速跟不上全社会的平均收入增速。
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年收入只有2217元,近50%的家庭年收入低于3.4万元。收入最低的50%的人群仅占有全部收入的17%,而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只占有全部收入的0.5%。所以,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很差,主要差在50%的人收入太低。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共同富裕的重点应当在低收入人群。
现在我国人均GDP大约是12000美元,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未来两三年之内就能达到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126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收入差距不能再进一步拉大。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一贯的理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目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预期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怎么定义呢?应该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最根本目标。
在微观层面,中国人特别相信贤能主义,认为聪明能干、对社会贡献大的人理应获得财富。在宏观层面,中国人又“患不均”。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张力,微观层面希望奖励贤能,宏观层面则要求社会更加平均。怎么办?就需要投资每个人的能力,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机会。每个人的能力都提高了,机会都相同了,就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实现平等。这样的社会才是良性运作的社会,同时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如何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那么,怎么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呢?在当今社会,教育是第一要务。以前,乡镇企业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照样可以做成一个企业,但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已经进入了“智本家”时代,教育变得极其重要。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初入学率为55%,在校生人数占18至22岁人口数的比例是55%。我们做了计算,近几年来,每年高考招生人数占18岁人口数的比例都超过70%,也就是70%的孩子都上了大学。
而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是当务之急。2022年5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了新的《职业教育法》,其中有一条是“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意味着初中毕业将不再进行普高与职高的强制分流。但是这仍不够,我认为最佳状态是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把九年义务教育改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小升初”不用中考,大家平等地上十年学。17岁毕业之后再分流,可以选择读本科、专科、技校(含中专)或就业。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确保所有人都接受完整的高中教育,而不是现在的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二是能让基础教育回归培养人才的本源,而不是选拔人才,这一点非常重要;三是可以部分解除教育焦虑。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本书作者之一)
(原标题:共同富裕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让人们以同等方式享受经济增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