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人大代表、90后姑娘杨昌芹带了她的竹编新作《花开富贵》来北京。作为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在2018年的一场“代表通道”上,她和竹编水杯曾成为全场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带来一个新消息,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黄河流域非遗调查工作数据显示,近几年传承人的年龄分布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今年两会期间,非遗被代表委员频频提及,并与“青年”“青春”等关键词密切联系。非遗传承人日趋年轻化,非遗产品融入当代生活,非遗还成为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青年成长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传承人老龄化是前几年专家学者普遍担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需要客观看待。”周庆富表示,之前的“老龄化”是部分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要求“至少三代传承、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等限制条件决定的,“但业内人士预测,第六批结果出来后有望改观”。
我国在2007年非遗项目资源普查基础上,建立并逐渐完善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务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共计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从2015年开始试行和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发动全国百所高校积极参与,共培训非遗传承人10万人次,其中青年传承人是培养的主要对象。
参与研培计划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表示,青年传承人成长的路径主要有三种类型,且出现“年轻化”趋势:一是家族技艺传承,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回到家乡,传承家族非遗项目并进行创新;二是工艺美术科班出身;三是受非遗项目吸引,各地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参与非遗创新。
周庆富同时指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有许多项目成果较易转化、获取经济收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项目,与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活动素材密不可分,传承人年轻化也态势明显,但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传统医药类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依然需要关注。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曾娜是一名80后,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的第23代传承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也要有创新之志。”曾娜说,“在形式上,把传统品酒调酒技艺用通俗化、生动化的表现形式,为消费者打造一套‘美酒DIY互动体验’,让消费者‘能听懂、能看懂、能参与’。”
在张毅看来,非遗创新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化之前人民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并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正朝这个方向努力。”张毅说。比如,苏州张雪从刺绣的装潢方式、表现题材等方面入手,与当代室内家居装饰无缝融合;佛山刘钟萍设计开发“脱单神器”“逢考必过”等新年画吸引青年消费……
张毅说:“非遗是这些新时尚风潮的主角。青年传承人从产品设计、制作、推广上,无缝对接了时尚。”
周庆富也观察到,非遗产品越来越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喜好,“从数字藏品到非遗文创艺术品,从章丘铁锅到苗族银饰,乃至各地与非遗相关的传统美食,只要与非遗相关,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周庆富同时提醒,当下对非遗的理解也存在一定误区,在基本概念认识上要注意,“比如,酒,不是非遗,酿酒技艺才是非遗;茶,不是非遗,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才是非遗。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传统技艺及相关习俗”。
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2022年,杨昌芹创办的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产值超过2000万元,直接带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177户、570人增收,间接带动周边乡镇近3万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在我的基地,三分之一以上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月收入平均能达到5000元左右,手艺精湛的收入更多。”
“要让非遗‘潮’起来。”杨昌芹坚信这一点。她从自己做起,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美术院校进修学习,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竹编中,创新推出竹编瓷器、竹编首饰、竹编禅意香炉等一系列竹编工艺品,获得市场认可,还销往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是从学兰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两年后,决定返乡创业,建设土糖基地。土法制糖在海南有600多年的历史,吴少玉也是海南省级非遗土法制糖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她带领周边村民种植甘蔗,先后带动近2000人脱贫。
在非遗项目成建制集聚的地区,非遗已经由点连成线,由线聚成面,成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的陶艺街,到处可见接受过高水平训练的大学生设点摆摊;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的紫砂项目,不仅吸引本地大学生回乡就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陶艺人也纷纷在当地落户、拜师、学艺、从业。
更多关于非遗年轻化的“两会声音”在持续更新:
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的全国人大代表郁伍林带领乡亲通过“旅游+非遗”,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刘文斌提出,大力开展“非遗+展馆”“非遗+数字”“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夏华建议,搭建平台和构建生态,让非遗作品变成商品、精品,从而迈向国际舞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3月08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