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特别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
围绕彰显国资央企担当、打造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拓展零售药房社会功能满足居民健康服务新需求、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健全医药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发展院外康复护理产业助力健康老龄化等热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提交了多项建议。
打造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医药专业化物流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医患;一头系着经济,一头系着民生。打造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从完善医药物流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建设医药供应链平台、健全全流程追溯体系等方面,指明了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当前,为了加快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提供药品供给质量与可及性,亟需打破地方政策制约、推进网络整合、提升标准体系、加强一体化运营,以高质量医药物流支撑供应链充分协作、降本增效,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是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体系质量标准,推进全国多仓协同、一体化运营试点升级。组织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医药物流体系质量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紧抓全国统一大市场机遇,依托全国异地多仓联动试点,打造“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的全国医药物流体系。
二是打造全网全程医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全网全程医药物流数智平台,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智能设备为载体,全面推动医药物流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高效协同,使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充分融合,促进医药流通行业提效降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为生产企业、物流单位、监管部门等各环节提供信息依据,促进全产业链分工合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立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的医药物流监管模式。在全国医药物流一体化管理、异地多仓联动的发展形势下,监管模式需要创新变革,由过去的注册地监管变为发生地监管,整体提升药品供应链监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于清明
(照片为代表独家提供)
集中力量破解行业发展瓶颈 大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
高端医疗器械事关国计民生。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绝大部分依靠进口。跨国“巨头”经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在核心技术领域占有先机和优势。中国企业要想“突围”,需要统筹科研攻关和加强技术积累,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当前,亟须将加快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攻关进程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解决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提高国产替代率,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新期待。鉴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科技攻关缺乏科学统筹、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行业现状,我们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组织跨领域联合创新,夯实高端医疗器械工业基础。医疗器械是高新技术集成领域,创新要素、技术体系复杂。一要推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核工业、船舶、通用机械、新材料等相关行业与医疗器械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二要依托领先医药企业建立高端医疗器械联合创新平台和制造基地,推动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龙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知名医疗机构等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加强整机、原材料、零部件全产业链科技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集创新要素、产业链优质资源,科学合理布局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基地,建立各细分领域的特色产业聚集带。
第二,增加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资金投入,设立产业专项基金。大力支持发展前景较好的创新型企业,加大对关键技术、重要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创新研发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集中力量破解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第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质量品牌建设。要重点引导企业提升质量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售后服务,提升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具有技术储备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做优,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大力鼓励支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临床推广应用。面对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可控力亟待增强、医疗器械创新面临价格审批难题等困境,我们可以考虑为创新医疗器械编码设置兜底条款、为创新医疗器械价格审批开设专门通道。此外,应当优先考虑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DRG/DIP支付、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临床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国产设备。加强政产学研医各领域紧密合作,持续推进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的迭代创新,实现产业链平衡稳定发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拓展零售药房社会功能 满足居民健康服务新需求
零售药店是与居民距离最近的健康守护者。三年多来,全国数十万家零售药店“逆行”一线、保障居民用药安全,充分说明了药品零售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随着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增多,以及“双通道”、网售处方药政策的实施,居民购药方式的转变,在“康复-预防-治疗”一体化健康服务全链条中,公众对零售药店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用药服务向更多的健康管理支持拓展延伸。但是,药品零售行业商业与服务模式创新转型面临严格的监管政策。相对而言,我国医药零售业改革进程比较缓慢,药品零售业在医药销售三大终端中的占比仍然偏低。从长远来看,亟需满足公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和其他潜在需求,鼓励药品零售行业合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因此,面对健康管理需求“升级”,药品零售业亟需创新转型;面对健康服务长线需求,零售药店亟须发挥更强支撑作用;面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零售药店亟需纳入应急保障体系。综上所述,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拓展零售药店社会服务功能。支持零售药店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承接分级诊疗及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除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外,增加健康服务功能,允许驻店专业人员提供健康指导,做好百姓身边的健康守护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压力。
第二,拓展零售药店服务新模式。将零售药店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允许药店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因检测、癌症早筛等健康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和社会养老的迫切需求,开展送药下乡服务,全方位服务基层百姓用药保障。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管理需求,针对医药新零售模式尽快制定指导原则、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使智慧药房等国际先进的新零售为百姓带来更多便利。
第三,将大型零售药房纳入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品类全覆盖的药品零售储备体系,解决应急物资“最后一百米”供应的问题。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健全应急医药物资储备体系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应急医药物资保障体系的重大历练。为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完善应急医药物资储备体系,包括央地两级储备管理、信息实时共享系统、供应链协同联动机制,着力推进应急医药物资保障体系高水平运行、高质量发展,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应急医药物资储备体系也存在亟需完善之处:第一,在储备机制上,央地两级应急医药物资储备未能形成有效互补和上下联动,各代储点管理水平差次不齐;第二,在储备模式上,储备方式较为单一,物资管理与调配缺少标准规范;第三,在储备品种上,数量、种类不尽合理,难以有效满足应急保障需求;第四,在物流管理上,运输车辆受到不同地区交通管制措施影响,调运效率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还存在储备补偿机制缺乏的问题,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影响了储备工作积极性。为更加有效地健全完善应急医药物资储备体系,我们应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医药物资储备体系补链强链。建立重点医药物资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定点储备、统一配送、全程追溯的保供平台。建立中央、地方应急医药物资调配中心。发挥大型医药企业在全国医药物资供应链集中调配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和领先优势,带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储备工作。建立覆盖全品类的零售储备体系,将大型连锁零售药店纳入国家医药物资储备定点单位,支持医药零售拓展社会功能。
二是建立医药物资储备动态平衡机制。科学编制应急医药物资储备目录,纳入临床必需、容易短缺的品类,如防护物资、有关药品医疗器械、消杀器材等。科学制定储备数量和方式。一方面,要避免储备品类不全造成供应短缺;另一方面,要通过储备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保持物资储备的动平衡,避免过度储备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建立多模式医药物资储备体系。平战结合、合理布局、分级储备。建立健全医药物资储备工作标准体系。科学开展实物储备,加大企业产能储备,增加军队储备、家庭储备等多种储备方式。
四是建立医药物资储备工作补偿机制。设立中央、地方应急医药物资储备专项资金,建立医药物资产能和储备动态协同调整机制,保障合理调配,实施补偿机制,提高企业参加承储工作的积极性。
加快发展院外康复护理事业 助力健康老龄化
慢性病管理成为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老龄人群康复护理的刚性需求迅速增大。面对医养结合与社区家庭照护存在断层、老年患者的精神康复管理堪忧、相关医保配套政策保障水平不足的现实,为缓解医疗压力、减轻疾病负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亟需加快培育发展院外康复护理产业,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医养结合服务延链补链强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产业,协同医疗护理机构、社区打造完整的“医+养+康”服务链。鼓励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转型,在长期护理保险支付上适当向医养结合服务倾斜。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社区、家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培训社区和家庭志愿者,建立慢病互助小组,提供上门心理健康服务,将机构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第二,建立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干预、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加强延续性护理服务。积极开展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通过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医务人员对常住人口普及慢性病知识,介绍疾病危害及防治措施,宣传分级诊疗制度,引导老年居民在社区首诊、康复。
第三,推动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药械统一采统配送管理,提高药品可及性。畅通互联网医保支付,提高社区就诊医保报销比例,科学引导老年人在基层首诊,急慢病分治,畅通上下级转诊。强化政府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探索政府、疾控、医院、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体制机制,做好慢病防治工作监督考核。
第四,优化慢病管理路径降低医疗负担。重点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重要慢性病管理路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找出经济高效的管理路径。将符合卫生经济学的日常监测和预防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普及知识、推广使用,以合理降低药物和手术干预,可直接降低患者及医保支出,也便于居家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