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我们应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目标,创新开展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探索出一条“省级推动、上下联动、梯次带动”的县域医疗机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省级层面应加强规范设计,出台相关建设意见,对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建设规模、科室设置、人员配置、医疗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和服务能力等作出明确规定。县级成立以党委政府主导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实行一县一策,因地制宜推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向人口集中的中心卫生院集中布局、精准投放,逐步打造县域片区医疗救治中心、医疗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临床技能指导中心、公共卫生指导中心等。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按照“省级支持指导、市级统筹布局、县级主体推动”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地理条件、人口交通等因素,坚持“县级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突出中心、梯次发展”,以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建设为突破点,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初步构建“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一般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行政村卫生室”梯次带动的县域医共体模式。
三是助力强壮筋骨。以“医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医疗次中心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等10余个临床类科室,满足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护理以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急诊急救及转诊服务。以“人通”补齐基层人才短板。通过牵头医院人员派驻、加大人员招聘力度、编制统筹使用等途径,有效提升医疗次中心服务能力。以“财通”实现财务制度统一管理。对县域医疗次中心和医共体牵头医院财务管理、报销、费用申请、预算等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机构财务制度统一。
通过开展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县域基层服务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将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发展提供良好助力。为此建议国家层面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二是加大援助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东部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东西协作实现先进带后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总结宣传有关地区先行经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事业。
(作者系民进贵州省委主委、贵州省卫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