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城乡融合发展有哪些着力点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导王小广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畅通城乡循环的重要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在于,通过畅通城乡循环,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核心内涵包括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首先,要素融合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和动力。城乡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城乡要素融合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自由流动。城乡要素的流动并非单向,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是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的内在要求。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协调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均衡配置,有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其次,产业融合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循环的关键所在,其要义是为了保障城乡经济健康发展,对城乡产业实施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融合会弱化产业边界,从而形成一系列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而显著提升融合后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就是全面提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产业互动水平,建立一体化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不仅包括第二、第三产业在城乡之间分工协作发展,还包括农村中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但城乡产业融合不等于城乡产业同构化,而是分工协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共生、均衡的一体发展机制。

再次,生态融合是加快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城乡生态融合是指以城乡作为整体,以环境可持续承载力为目标,最大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益。实现城乡生态融合需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协同发力。其一,需要科学地制定城乡生态一体化规划,在整体上保证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实现城乡之间的生态互补。其二,需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环境成本由城乡互摊,实现双赢的局面。其三,还应增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加生态环境薄弱地区生态保护投入,实现城乡生态可持续发展。

最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高城乡融合能力的重要条件。实现城乡循环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一体化。“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作为城乡之间的连接纽带,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产业的联动十分依赖道路建设状况。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提高一部分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畅通城乡循环有哪些着力点?

第一,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大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劳动要素看,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之间的福利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更合理分担户籍改革成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消除城市部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放宽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政策,特别是要加快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此外,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人才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从资本要素看,首先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生产、农民借贷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降低农民借贷门槛,盘活存量资本,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支持,充分保障第一产业的稳定生产。其次,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大力引导资本下乡,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从技术要素看,要增加国家对农业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体系,加强城乡技术合作与交流,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第二,发挥县城及重要枢纽节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平台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要素集聚。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经济循环发展的关键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核心是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分工协作。城乡产业融合应立足于农业现代化这个根基,做好三次产业间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一方面,推动农业与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新兴支柱产业,实现农业从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向前和向后延伸,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特色乡村工业和创新型产业联合体。发挥县城及重要枢纽节点在促进县域经济中的中心平台作用。

具体着力点在于:一是以县城和重要枢纽节点为依托,全面推进三次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休闲旅游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强化县域与市域间的枢纽节点“增长极”效应,大力改革和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经济,使其成为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的新的关键突破口,让城市资源更广泛深入地与县域经济交合贯通。三是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产业平台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四是完善县域内交通线路建设,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的布局,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县城和乡村功能的有效衔接。

第三,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推动城乡生态融合。从生态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构建完善的城乡生态产业链,能够将城乡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农村地区提供生活产品和服务,而有条件的农村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县,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为城市提供生态产品及服务。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重视整治“水土污染”,打好农村“水土治理”攻坚战,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鼓励节水节能降耗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注重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农村的垃圾处理能力,尤其是改善城乡结合处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第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推动城乡基础设施高水平互通。在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城乡协调发展,将城市与农村视为有机整体,破除二元分割观念的束缚,合理安排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有序向农村合理延伸,尤其是加强城乡之间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过程中,应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在基础设施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将生态理念贯穿全过程,找准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注重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实现城乡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道路的畅通,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和物流设施的可及性。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