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既是社会之子也是自然之子,社会是人成长的家园,自然是人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构成一个共同体。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稳妥推进“双碳”目标;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 可持续发展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我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存在的统一体,人只是大自然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人与自然始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既是社会之子也是自然之子,社会是人成长的家园,自然是人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构成一个共同体。
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物。”“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所以,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在自然界中印证了人类的存在。”而且“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必须“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列宁也曾表达过:“我憎恨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因自己依赖于自然界而感到可耻。”人对于大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大自然不仅构成了人直接生活的资料,而且构成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工具和材料,同时又特别突出人在自然界面前表现出的巨大的实践能动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忠实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传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借鉴人类生态文明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成果,为推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55年又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反复强调“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要做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真正绿化,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论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发展与行动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确立为基本国策。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人民群众的观念从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今天的“盼环保”“求生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要求人类对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反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中国共产党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矢志不渝地追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美好境界,并将其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实际行动,使得我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了巨大进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人类已经释放了众多的天体探测器,希望寻找到像地球一样的天体,但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可供人类生存、发展的星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共有家园。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不仅为人类及各种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条件,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和精神条件,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象资源、生物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自然科学研究场所和对象,以及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自然风光。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因此,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总是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因而对大自然具有强烈的改造和征服欲望,毫无节制地以征服者的姿态,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破坏自然,从大自然中掠取各种资源满足人类自身的贪欲。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不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损害,而且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
首先,人类种群的过度扩张、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的过分频繁,使得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资源受到致命挤压,导致物种加速灭绝。人类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大肆毁林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地球之肺、之肾的功能减弱,严重挤压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据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个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以高等动物中的鸟类和兽类为例,从1600年至1800年的200年间,总共灭绝了25种,而从1800年至1950年的150年间则共灭绝了78种。高等植物每年大约灭绝200种左右。任何一个物种的衰退或灭绝,等于大自然链条的一个环节断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遭到破坏,受伤害、遭损失、被反噬的将是人类自己,最终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
其次,人类在消耗资源过程中,大肆排放废弃物,改变了自然的、健康的物质循环,污染了环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奉行物质主义消费观,大肆从大自然中开采各种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制造出大量的工业品供人类消费,产生出来的大量污染物排入大自然,其排入的速度和数量大大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释放出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形成垃圾山、矿砂山,塑料等不易降解的白色垃圾、各种重金属、富含大量毒素的污水直接排出,污染了河流、海洋和土壤……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再次,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享受,破坏了大自然的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循环乃至生命循环等一系列正常的自然循环过程。正常的水循环从海洋到陆地,以地表径流的方式返回大海,实现了营养物质的交换、水循环和气候调节,养育了众多的生物物种,但是大坝、围湖造田、水泥城市等人造工程,使得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文受到干扰,其降解污染物能力、调蓄能力等都受到影响,结果是降水迅速流到大海,并在其过程中受到严重污染。人工降雨、人工驱冰雹等人工干扰大气举措,大量的化学物射入太空,短时期内可能收到预期效果,但长期来看造成大气紊乱,改变了大气循环。人类为了获得高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各种激素,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完美相生相克的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各种微生物被杀灭,土壤中残留大量的难以降解的毒素和重金属,破坏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和自然循环过程……
最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加速了温室效应,改变了地球的能量平衡。由于人类依靠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能量,将自然界中煤、电、石油、水、太阳、风、生物质等自然资源都转化为供人类需要的热能,经过工业生产的消耗后又释放出巨大的工业热量,经过居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等消费活动,产生巨量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速,导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海水上涨,冰山融化,臭氧层空洞,不但直接危及海岛和海岸沿线国家的生存,而且危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安全。
人类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割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因此,保护自然,爱护人类的共同家园,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选择
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将其付诸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行动,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
第一,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全球生态危机的形成,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密不可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大自然存在的所有有机物、无机物都是为人类安排的,是人的奴隶,其价值就在于对人类有用,能无偿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是大自然的绝对主人,对大自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管理权。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无限地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先进工具的使用,从大自然中索取,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忽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没有给予自然以足够的人文关怀,缺乏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的意识,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因此,在全社会普及天道自然的和谐理念,让社会大众懂得,大自然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有机物,以及形形色色的无机物组成的链条,人仅仅只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组成一个和谐一体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和缺失,都会危及到其他环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得所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胜利。
第二,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本身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整体规划、系统修复,使之成为有机共同体。长江、黄河是母亲河,修复好长江、黄河以及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的水生生态,使祖国的大江大河干流水质得到改善,还生命以家园;修复好陆生生态,通过植树造林,扩大绿地空间,提升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和水源的涵养能力,建立以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改善生态功能,还人间以绿色;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遏制国土的水蚀风蚀趋势,筑牢大地的根基;修复和保护海洋生态,持续开展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修复、红树林保护、岸线整治修复、海岛保护、海湾综合整治等,改善海城生态环境,遏制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环境退化趋势,还海洋以美丽蓝色;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增加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数量,保护各类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将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纳入保护范围,使大熊猫、朱鹮、东北虎、藏羚羊、苏铁、兰科植物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为大自然的修复奠定根基。
第三,加快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关键。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传统的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大量的消耗化石能源进行推动,结果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雾霾、水体污染、资源瓶颈等一系列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起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金融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绿色贸易体系和绿色消费体系等六大子体系构成的发展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体系,建立起以新能源、新材料零排放为内容的新产业体系,推进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治理污染,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消除重污染天气,清除江河湖海的资源、环境、生态污染,防控土壤污染源头,实施排污许可制,防控环境风险发生。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推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能源革命,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取得胜利。
第五,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彰显大国责任担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建设清洁美丽地球村、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决非中国一国之事,而是事关人类命运的大事,是各国人民共同的企盼和要求。中国作为世界上有担当、负责任的文明大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不仅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责任担当,书写了举世瞩目的“绿色答卷”,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立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作出了中国贡献,而且积极履行《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世界各国和全球人类坚持多边主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加强“绿色合作”,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绿色复苏”,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寻找最大公约数,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编:王 克/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