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进程、发展中国家发展、人类文明形态的跃升具有多重深远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自我革命为淬炼自新,以坚持独立自主为方式基点,以坚持胸怀天下为格局视野,以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分析解决为根本导向。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协同对应的整体性,指导思想和实现主体的一致性,最高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性,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多重性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实践创新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理论学派
现代化是当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高热度词汇。现代化,从字面理解往往和发达、先进相联系。但发达和先进是相对而言的,现代化有着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人类文明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包括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比较和竞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18世纪并延续到今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特点。现代化的第一波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升级;第二波是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随着资本主义兴起,欧美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以往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支撑,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也伴随着殖民、剥削、压迫和环境问题。
现代化学说根据其发展进程,可大致分为六个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列维、穆尔等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重点研究比较现代性和传统性及其转换。过程学派认为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一系列阶段和深层变化,研究侧重于转变过程的规律和特点。行为学派强调现代化的核心是人,尤其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廷顿认为各国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应开展现代化的实证研究。综合学派研究了现代化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并侧重进行比较研究、模式研究、定量研究等。未来学派主张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要重点研究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
上述各派虽然观点有异,但基本认为现代化是向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演变的过程。比如帕森斯认为,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系统演变的过程;欠发达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主要受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等内部因素的制约,所以价值观的改变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欠发达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克服传统障碍,就能走上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现代化道路。但长期以来,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中实现现代化的仍屈指可数。所以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依附理论批评了现代化理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自身为中心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体系。发达国家的发达是以不发达国家的不发达为条件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依附地位,就要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脱钩”或者在依附中实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实践上的突破创新,我国成功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有之前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以往的现代化相比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征。应当说,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大都是各类资产阶级思想理论范式在现代化领域的运用或者拓展,比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行为主义、过程哲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现代化理论如依附理论虽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但是其结论往往抽象绝对化且缺乏辩证性,带有民族主义倾向。虽然这些理论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制度等各个领域的多种变量,但是毕竟达不到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基本规律揭示的深度,又不能和各国国情相结合,所以无论在科学性还是革命性上都存在根本性的短板和缺陷。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并且创造性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洞悉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彻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社会。
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证明,实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现实地面临着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和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这迫切需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和不同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进程中诞生了列宁主义,列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上提出了诸如新经济政策的宝贵思想火花,但遗憾的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实践遭遇惨痛失败。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过了三次重要的理论飞跃,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不断指导着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最新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基因上的先进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实现主体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政党是特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代表,而特定的阶级一定是特定生产方式中的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都是特定生产方式的代表,代表不同生产方式的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是不同的。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人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政党与人民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矛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没有不同于人民解放的整个运动利益的特殊利益。世界现代化的其他理论和实践流派,主要是资产阶级主导下的现代化,总体上是为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服务的。虽然这种现代化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问题在于这种发达的生产力并不属于人民。劳动人民在这种现代化中虽然绝对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其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主体方面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处处体现着人民性,是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立场”,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党和人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党是人民之中的先进部分并为人民服务。这种现代化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现代化的首要位置,并且是党领导人民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创造出来的。
立足载体的重大创新: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任何现代化都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现代化,抽象的现代化只存在于理论中,所以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载体。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又文化传统各异,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框定。但世界各个流派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往往将特定的模式或路径定为一尊。往往认为,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必经的道路,即视西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是普世性的。这种观点的科学性尚且不论,单从现实情况看,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这条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走这条道路的国家和地区都没能走通,仍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理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和文化传统并不相容,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从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典型榜样,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并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借鉴和扬弃世界各国以及自身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艰辛探索、锐意进取并找到了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内涵指向的重大创新:是扬弃传统现代化蕴含超越现代性因子的现代化。因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类型的现代化是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实现的现代化,所以人们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将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固化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深刻改变了这一点。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现代化到目前为止还是少数国家和少数地区的少数人口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涵盖规模巨大的十四亿多人口;以往的现代化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是不均衡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传统的现代化模式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精神领域总体上是被资本逻辑操纵的景观性意识形态,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传统现代化在其发展进程中曾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的现代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对内剥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而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差异、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差异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内涵指向方面的重大创新。之所以具有这些不同,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因子。
生存范式的重大创新:是促使人类文明内在生产方式转换跃升的现代化。任何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都是基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撑传统的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各有特点,但其都属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范畴。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传统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与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历史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主导,第二阶段将是马克思主义主导,然后才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代表了上文提到的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内在生产方式中从死劳动(资本)剥削活劳动向死劳动(资本)为活劳动服务的转换,这是对人类生存范式的重大创新。
发展阶段关系的重大创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往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终止于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后续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图,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了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实现现代化仍然属于实现最高纲领共产主义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和最低纲领。
中国追求的现代化是14亿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丰富、发展、升级了现代化的标准,另一方面探索出了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更加公正的现代化,是追求协调平衡的更加全面的现代化,是扬弃既往的更加超越、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还在不断丰富,道路还在不断延伸。同时要特别注意,当前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为对其霸权秩序的严重威胁,所以我们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和斗争精神,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东方社会可以找到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现代化不是只有一种标准、不是只有一条道路。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时,指出东方社会可以找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即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这一点。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期领先,但近代以来迭遭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从那时起现代化就成为几代仁人志士求索奋斗的目标。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随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使占人类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之后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辉煌的发展奇迹。现在,中国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不只追求经济发展,而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是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殖民的基础上,而是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自身和平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来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总人口大约10亿。中国14亿人口的现代化将超过之前所有现代化人口的总和,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格局,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ZD05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⑥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