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社会安全风险呈现出风险破坏性和影响性增强、风险隐匿突发性增强、风险快速扩散性增强、不同社会安全风险之间互动性增强等一系列新特点。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多元主体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构建灵活高效的治理机制,完善闭环管控的法治体系,提升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建设一体化社会安全风险防控平台。
【关键词】社会安全风险 全面感知 精准防控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①这是新时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我国在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下全面应对和战胜风险挑战的重要指导方针。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社会安全风险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风险因素,而是否具备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将成为我国能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前提之一。因此,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成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求的必然选择。
社会安全风险新特点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多种风险要素交织共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大环境中,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安全风险接踵而至。社会安全风险是指对威胁、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可能性的认知与判断。社会安全风险囊括了社会治安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共卫生领域风险、教育就业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网络公共安全等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安全挑战。当下的社会安全风险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风险破坏性和影响性增强。社会安全风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或间接引发次生危害,对社会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危害极大。疫情作为重大社会安全风险,不仅在公共卫生领域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其衍生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等风险将构成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24年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为13.8万亿美元,将高于此前预估的12.5万亿美元②。国际劳工组织(ILO)预测2022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2.07亿,仍高于疫情前水平③。
风险隐匿突发性增强。社会安全风险的爆发和升温更难找到明显征兆,在有效预警与防控方面都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自杀式袭击等恐怖主义犯罪,其犯罪准备过程往往比较隐蔽,作案时间与作案地点难以预测,一旦出现袭击,会给社会公众造成巨大损害和心理恐慌。
风险快速扩散性增强。随着交通便捷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流动性显著增强,社会安全风险会突破空间限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扩散,甚至引发危机。如一般社会问题可能牵引深层次社会问题,境外事件引发境内问题,个人利益冲突引发非直接利益群体参与,局部区域风险扩散演变至全球性危机等,均可能极大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不同社会安全风险之间互动性增强。社会安全风险往往具有接续性,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些社会安全风险因素直接引发另一类社会安全风险,要求我们用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思维看问题。
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的积极意义
随着全球动荡加剧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安全风险已经成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社会安全风险也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社会治理的重大现实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消除社会安全风险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是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之举。同时,在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有效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是解决社会安全治理困境、健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完善社会安全风险综合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安全风险防控手段升级,进一步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在排查风险、认知潜在风险过程中需要了解当前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并对舆情信息进行全方位收集研判,这有利于政府部门精准掌控社会安全风险来源和民众实际诉求,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针对式治理。此外,积极引用科技化手段和数字化治理平台,能够更加清晰、客观、科学地呈现当前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现状,为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提供更透明科学的数据支撑,有利于提升政府施政和社会安全治理的科学化水平。由于现代社会治理常常由多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面联合协作才能得以进行,因此这一过程也能够推动政府各部门乃至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多部门协同和政府整体性治理能力,促进民生信息不公开透明等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治理朝更加民主、透明、高效的方向前进。
全面感知与精准防控社会安全风险的实现路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多元主体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本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注重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内在力量,形成全社会多元主体群防群治的有利格局。首先,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广泛、耐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其次,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村镇等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和前线哨点作用,提高获取第一手风险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断推进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的网格化治理,将风险发现在基层、遏制在源头。再次,加强人民群众社会安全风险教育,在社区、企业、农村、学校、医院、家庭大力普及社会安全风险知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受益的群防群治的有利格局。最后,重视和提高社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如“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在社会安全风险爆发时迅速响应,因此要支持相应社会组织的训练与发展,增强社会组织在社会安全风险防控中的共治力量。
构建灵活高效的治理机制,有效提高全方位治理效能。构建灵活高效的治理机制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面对社会安全风险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率和社会治理效能。当前,应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理念与模式,摆脱行政僵化冗余、“信息孤岛”、效率低下、处置迟缓的束缚,构建灵活高效的治理机制以更加及时、精准地感知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更加畅通、规范地处理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化解社会矛盾,将社会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完善闭环管控的法治体系,为治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积极推动社会安全风险各领域的立法工作,是应对社会安全风险的根本和长远策略。2016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2017年6月,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21年4月;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在防范社会安全风险领域中法制建设的进步。然而,当下社会安全风险比以往范围更广阔,影响因素更复杂,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总结应对社会安全风险的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应对社会安全风险的法律制度。
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大数据嵌入社会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建立重大公共风险精准识别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甄别相关信息,做好相应预案,做到精准预测。其次,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责任机制。根据分级管理逐层落实原则,列出责任清单,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报告分级管理,根据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风险信息管理和沟通,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开展风险点隐患排查。最后,建立应急公共管理事件的动态监管机制。通过安全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政务服务感知指数、获得感指数等区域评价指标,对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开展前瞻性预测,发掘重点风险防范领域,跟踪事件演变趋势,对重点风控点和危险源进行管控。同时,通过多类别感知端口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汇集预判,重点关注涉突发事件主体信息,对实时数据信息流进行技术分析,精准提取突发事件关键词,快速捕捉潜在的社会安全风险。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社会安全风险防控平台。加强不同部门数据信息合作共享,完善信息技术和管理制度,科学设置专门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能,打通信息梗阻,促进部门之间的密切沟通,推动公共安全管理有效运行。利用新科技手段加强风险情报研判准确度和风险防控协同能力,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科技手段完善应急管理信息数据网络建设,做到纵向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联动,横向实现卫生、消防、公安等相关应急处理单位的数据畅通,从而实现社会安全风险防控“一网统管”。此外,还应加强感知、预警、应急处突一体化社会安全风险防控平台建设,根据社会安全风险类型、规模、涉及面、发生时间空间等信息及时精准生成智能处突防控方案,进一步提升决策效能、增强处突能力。探索建立“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传统处置模式的条块分离、数据壁垒、“信息孤岛”、资源倒挂等难题,利用新技术升级自身处置手段,实现情报引领、精准调度、规范处突和舆情监测管控,切实做到对社会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实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和有效防控,确保将社会安全风险管控到位,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王婧:《IMF预警通胀和利率上升风险》,《经济参考报》,2022年1月27日。
③《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22年全球失业人数达2.07亿,仍高于疫情前水平》,中国新闻网, 2022年1月17日。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