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特约请三位院士撰写文章,阐述以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支撑我国尽早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科学统筹分类施策 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生态

张 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作出更加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着力创新基础研究选题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这一重大论断对我国基础研究中科学问题的选题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针对国家战略导向型基础研究,要强化目标导向,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精准研判制约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以重大技术和工程问题等应用目标倒逼基础研究,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以基础研究促进应用发展,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支撑。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强化战略性基础研究部署。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选择基础科学问题。针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聚焦人类未知领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充分尊重科学家的灵感和学术敏感,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机制。在开展前瞻性、开创性、引领性的前沿探索过程中需要科学家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同时,也要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有组织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努力在根本性的规律认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非共识的基础研究可能超越科学发展水平、研究思维定势或现有技术条件,创新失败的风险较大,因此,一直处于科研资助管理体系的边缘地带。我们要结合实际,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重视可能催生新学科、新领域或新范式的研究,激励新思想、新理论、新假说、新方法的创造。

开展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强化需求导向,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基础研究的组织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模式,开展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加快实现从“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

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改革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科研。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础,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统筹制定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围绕“四个面向”,组织重大任务,推进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创新任务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大团队建设,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强化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基础研究。国家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不仅要有选择地开展前瞻性、开创性、引领性的自由探索,更要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基础研究相关重大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等举措,积极推动课题组群、实验室群、国重群等多团队协同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开展建制化大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大平台和综合性优势。

激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够,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制造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要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投入、组织、评价方面的参与度与话语权。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由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完成。科技领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在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中发挥示范带动、攻坚克难作用。

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对持续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大胆选拔使用优秀科学家领衔担当各类重大任务,在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各类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更好发挥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基础研究提供规模宏大的后备力量。同时,大力推进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国内科学家活跃在国际科技舞台,吸引更多优秀外籍科学家来国内交流。

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制度。科技评价制度是基础研究创新活动的风向标,是引导和促进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挥棒。要加快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评价制度。通过科学评价,鼓励引导科研人员潜心基础研究,坚决破除“四唯”,切实改变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跟踪模仿的思维惯性和跟风逐热的盲目倾向。支持和激励科学家增强创新自信,改变长期跟踪、追赶的科研惯性,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基础研究往往周期较长、难以预见,需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长期跟踪。我们要加大对杰出科学家、重点团队、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持续稳定支持经费的力度,提升精准配置资源的水平,营造长期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打造一批敢于啃硬骨头的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立足国情持续攻坚 引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康红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二十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取得的重大技术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正是由于抓住了技术变革的机遇,煤炭行业依靠创新驱动,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煤炭行业全体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格局加快形成,我国在煤矿地质保障、煤矿高效建设与开采技术装备、煤矿安全与灾害防控、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与煤基清洁能源转化、煤与新能源多能协同等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地质精细化勘探、矿井高效建设、大采高综采、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等煤炭开发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煤机装备制造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在煤电机组与燃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化学品等煤炭利用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形成世界上最齐全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

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煤炭行业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存在投入不足、原创性成果不多、领军人才缺乏等问题。我国煤炭行业当下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上还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很多原理没有搞明白。强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实现我国煤炭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其水平和实力影响着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转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煤炭行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自主攻关,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研基础平台,实施一批长周期、探索性、自主选题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基础研究驱动应用技术研发和重大装备研制,加速推进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真正实现煤炭的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就要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培养在加强基础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作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强化“煤炭+”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矿业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化煤炭行业基础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提高人才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稳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引领他们聚焦行业最本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向难而行、迎难而上,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基础研究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坚,很多重大发现和重大技术创新都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我国煤炭行业未来要实现“绿色、高效、智能、清洁、低碳”的目标,传统矿业工程学科必须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深度融合,实现煤炭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与生态环保、碳减排、新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强煤炭与新能源耦合的基础前沿研究,提升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当前,世界能源处于大变局时代,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及“双碳”目标的要求,能源行业正孕育革命性变革,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煤炭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事关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我们必须答好煤炭基础研究这道题。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面向前沿前瞻布局 厚植颠覆性技术创新沃土

黄 维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创新之魂,产生的成果是很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命门”,也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颠覆性技术创新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口,对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形成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原始动力。

我国曾经错失世界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交汇并存的历史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我国提供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好的机遇窗口,机会稍纵即逝。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瞄准关键领域,加强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对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要改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和战略布局,心怀“国之大者”,瞄准科技关键前沿领域,科学布局、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打造系统完备、先进高效的基础研究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布局,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即解决“研究什么内容”和“在哪里研究”的问题。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关键难题,加快发展根部技术,为创新发展提供源头供给,从而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谋求生产力质的飞跃。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布局,要聚焦研究主体,即“谁来研究”和“研究机理”的问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大团队,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共性需求的定向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

短板弱项尤其是“卡脖子”的地方,是阻碍科技自立自强的症结。面向最有可能孕育颠覆性创新的领域,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科学机理上“供给不足”的问题,加强有关研究工作,打破内外部界限,探索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进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促进技术、产业、政策上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一个需要潜心钻研的过程,只有“勇闯无人区”,具备深厚的科学功底、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坚持长期积累,坐稳“冷板凳”,才能产生重大的成果。科技创新真正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要让青年科学家有更多机会、更大舞台,能够发挥聪明才智“挑大梁”,出大成果。

我们要继续全面加强对基础研究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人才资源的全球有序流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要构建以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为主的“梯次化”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同时,努力营造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保障环境,做到真心爱才、诚心待才、贴心育才、宽心容才,形成育才、识才、选才、用才的良好风尚,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既是我们坚定的选择,也是坚守的使命。没有“挺得起腰”的基础研究,就很难有“站得住脚”的创新成果。新时代新征程上,科技工作者要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围绕国家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好“开路先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当好“助推引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基础研究   科技自立自强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