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企业党建 > 正文

坚持航天报国、自主创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

为航天事业注入不竭动力(创新故事)

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高分十三号02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上的箭载计算机和激光惯组等关键设备,由航天电子专业的“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以下简称九院)自主研制。2003年3月改革重组以来,九院始终坚持走航天报国、自主创新道路,为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电子产品,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九院,航天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了一代代科技人员的血液。

上世纪50年代,“七一勋章”获得者、九院13所原所长陆元九院士克服艰难险阻回国,为多个“国之重器”研制关键部件;

集成电路泰斗、九院771所原副所长黄敞,投身“三线”埋头苦干,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航天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事业;

“双百人物”“最美奋斗者”罗健夫,为研制图形发生器这一航天电子工业的关键设备,夜以继日奋力攻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航天电子事业发展历程中,先后有6名两院院士、3名全国劳模在九院工作。以他们为代表的九院人不忘初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累计交付数千万个各类单机和电子元器件产品。

“进入航天这个领域,只要沉下心来学,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就会实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赵元富在对九院员工讲授“入职第一课”时这样说。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集成电路,为北斗三号核心元器件实现100%国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箭载计算机好比是确保航天器运行更稳的“大脑”;惯性导航产品相当于火箭和飞船明亮的“眼睛”,确保航天器飞得更准;测控通信产品架起天地高速信息路,确保航天器“测得准、控得住”;机电组件和传感器产品确保航天器内信息感知准确、指挥通畅,如同航天器敏感的“神经”……

为在这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九院持续自主创新,在微计算机、集成电路发展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

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为例,仅九院下属一家单位就为其环控生保系统、热控系统、推进系统等10多个分系统配套了32款7100余只自主研制的航天微电子产品,为中国空间站核心器件国产化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据了解,九院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已经从50件增长到1100余件,每年的专利授权量从10余件增长到约600件。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人才。“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的人才理念,磨砺出无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航天电子人才。大年初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仍在办公室不知疲倦地攻关。他说:“科技在发展,脚步不能停。”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李峰30余年坚守三尺铣台,完成微米级精密加工,不断提升惯导产品的精度。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704所传感器与系统集成事业部成员连续数月奋战在岗位,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火星气象测量仪。

2015年,陆元九捐赠个人积蓄设立了“青年创新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勇攀科技高峰。截至目前,九院13所已有72名青年科技人员获此殊荣。李峰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技术讲座、技能实操等活动650余场,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将自己的绝技绝招传授给一线技能人员。20年来,九院培养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等在内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6000余人,成为我国航天电子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继续履行航天报国的光荣使命,聚焦航天电子主责主业,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大支撑。”九院党委书记王亚军表示。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