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好评中国•走进湖南”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湘江评论》旧址,致敬为民发声的时代呐喊,寻找写好评论的精神密码,汲取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
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胸怀天下、力行正道、勇于担当。《湘江评论》一经问世,便以不可抵挡的气势,鼎新湖南、发聩神州,经湘江而“流”向全国,影响许多进步青年走向了革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虽然《湘江评论》只存在一个月的时间便被军阀查封没收了,但却在中国报刊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来者树立了标杆和典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是全媒体时代。如何传承精神密码、礼赞光辉时代、澎湃青春梦想、汇聚九州同心,以“好笔触”凝聚奋进力量,是摆在新时代评论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把脉时代,汇聚奋进力量。我们要时刻牢记使命责任,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勇于担当时代重任,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深入揭示非凡成就、幸福生活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引导网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为梦而战,点亮信仰之光。当时的毛泽东不是全职写稿,他白天上课、奔走联络、接待来客,时常就着昏暗油灯,忍着蚊虫叮咬,直至黎明也要确保文章没有任何问题,方可罢休。古人说:“无痴不精,无痴不交。”有了努力与艰辛、匠心与深邃,才能用理性的思考、独到的见解,点燃网络正能量的火花,让主旋律更高昂、更强劲。
革新文风,走好群众路线。评论之要,惟在得人。《湘江评论》刊发的文章,大部分由毛泽东主笔,眼光独到,视野开阔,生动活泼,笔墨酣畅,特别受青年人的欢迎。我们要以人民之心为心,聚焦群众关切,用披沙拣金的提炼、变换角度的睿智、去伪存真的果敢、鲜活生动的语言,走好群众路线,讲好“中国故事”,让网民在“双向奔赴”中更好凝聚共识,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作者:李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