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是现代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包容与开放,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还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为思政教育工作赋予时代内涵,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定政治立场,增强话语内涵

政治立场关乎国家大局、涉及民族根本。以何种立场教育学生,具体传播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是高校教师必须时刻考虑的教育问题。在我国,无论高校的性质如何、层次怎样,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高校教师务必坚定政治立场,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讲好、讲明、讲透政治,增强思政教育话语的价值与内涵。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教师需要对既定思政话语进行“网络编码”,以借助网络文化的传播优势将思政教育工作推向新高度。就政治话语的现代创新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为遵循,将思政话语置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宏观视角之下,使思政话语兼具规范性与思想性,严谨而不失生动、权威而不乏情感,从而给予学生有效的方向指引和思想导航。从学术话语角度来看,高校教师需要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梳理、论证思政教育理论问题和社会发展现实问题,需要在研究教育规律、探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以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发展,以学术研究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因此,学术话语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创新中同样必不可少。不过,教师更应该强调的是学术话语背后的科学与理性,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意识和理性思维,避免将学术话语直接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

调整话语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话语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沟通手段。传统话语模式下,思政教育以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形式展开,思政教师拥有较高水平的话语控制能力和思政教育权威。尽管这种模式在思政教育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明显失衡的师生关系较难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效果。网络文化语境下,人人平等的话语表达诉求深入人心,大学生群体作为忠实的网络用户,也期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多关注与回应。因此,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创新,应当着眼于思政话语方式的积极调整,从而在更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思政教师讲政治、讲信念、讲理论必不可少,但应当以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方式进行。教师要在保证教育内容科学严谨的基础上,以平实化的语言阐述教育内容,即将抽象晦涩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简单通俗的教育话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完成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强化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困惑和现实需求,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思政教育转化为与学生紧密关联的生动话语,以增强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思政教育话语有高度更有温度。此外,思政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由思政教育的接受者进一步转变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在自我表达和讨论交流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创新话语内容,提升教育吸引力

思政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内容搬运,也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文字复述,而是在摆事实、讲道理中提升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热情,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创新要在内容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高校及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政教育话语资源。从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到亘古流今的中华文明,从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到富有情趣的艺术审美,从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到日新月异的科技突破,都蕴含着具有强大影响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政教育要素,都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最生动鲜活的思政语言。在立德树人的任务驱动下,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教育要求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挖掘思政教育要素,将教书和育人进行有机结合,以平实质朴的话语为思政教育注入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师要正面回应学生的合理诉求。通过创新思政教育话语提升教育效果,就是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和讲实话的底气,要将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及要求嵌入客观事实和典型案例之中。比如,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在脱贫攻坚、科技攻关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聚焦改革发展、直面社会问题中培育政治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以全民抗击疫情、成功举办冬奥会、航天事业再突破等时事热点作为依托,向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创新思政教育话语,未必需要标新立异的话语风格,但必然要有令人信服的话语力量,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日常产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才能使高校的思政话语更具温情、更有力量。

优化话语传播,深化教育效果

传统思政教育高度依赖现实空间,而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了新的场域,高校思政教师应利用好网络空间的独特优势,为思政教育话语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等官方平台,积极传递思政理论知识、播报时事政治新闻,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科学理论驱策大学生,以优秀思想鼓舞大学生,以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浸润在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之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教师可依托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软件构建思政教育微传播渠道,将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话语通过网络社交渠道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打通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内、课外空间。与此同时,当前很多大学生喜欢观看和拍摄短视频,热衷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生活、交流观点,高校思政教师应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资源,制作、转发符合大学生积极发展需求的短视频作品,或记录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文娱赛事等活动,使短视频成为记录大学生成长、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也要引导大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尤其要注重将短视频思政与我国重要的节日、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社会现实相呼应。比如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发起“强国有我”“青春向党”“致敬军人”等接力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发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快闪活动,使大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强国的建设决心。

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无法避免,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高校与教师必须正视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从内涵、方式、内容、载体等角度出发,全面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思政教育工作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从而真正做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作者系黑龙江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编号为GJB1423017)、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究》(编号为2022SJ07)、黑龙江工程学院2021年度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为XGK20213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