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和原则

摘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命题具有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这些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是我们研究这一重大命题的基础。同时这一命题中也蕴含着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要坚持在长期、反复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 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要真正做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要弄清楚这一重大命题具有的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明确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分别是什么,是我们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深入研究重要的理论前提。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面临巨大发展困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力推动下实现的重大突破,使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涅槃重生。

毛泽东同志比较早就开始深入思考如何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启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伟大进程。1938年10月14日,他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40年1月9日,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中进一步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就是告诫大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决不应该也不能割断历史,绝对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的东西和带有民主性、革命性的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区别开来,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实现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科学态度,也凸显出其高度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和民族自信、历史自信,为全党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原则。1960年12月24日,他在同古巴客人谈话时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并进一步说:“中国古典著作多得很,现在是分门别类地在整理,用现代科学观点逐步整理出来,重新出版。”不仅指出应充分地、批判地利用我国的文化遗产,而且引导大家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读传统文化,科学看待和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亲自去做选择、剖析、批判、利用等工作。这种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来分析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与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其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就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较早时期就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了重视。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高度一起强调,并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元素特别突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不仅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正确方向。他进一步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同志,我们党的领袖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用以阐释、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中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的共融性,也阐明了其在哲学层面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始终立足于人的解放问题,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强调“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等,也一直想要建成美好的“大同社会”。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都凸显出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就是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而从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相生相克”到《庄子·则阳》中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无不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方法论维度的共通之处。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揭示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必然要求。

首先,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做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选择,这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中国实践的重要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重要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且在实践探索中积极寻求科学答案,要真正回答好这些重要课题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世界、为人类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的有力支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为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就必须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科学厘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准确把握好其中应该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要原则。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只能是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其文化资源间的关系,而决不是也不可能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这样的关系,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能含糊、模糊。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成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必然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以儒化马”“以儒代马”“全盘儒化”等文化复古主义和将马克思主义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泛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真正实现了发展中拯救、继承、创新、新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这是对于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所做出的成绩的肯定,但同时也有对于“双创”的要求。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有用、可用的精华部分并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明确这种关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关键所在,这种关系不能被混淆,更不能被颠倒。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因此,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脱离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定是有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也注定是无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再一次强调,也提醒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应集中在整体性和多样性这两个核心问题上。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片面地、孤立地吸收借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厘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问题,清晰准确的概念范畴是从整体上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偏离正轨的有效保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所谓“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优秀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等,这是我们吸收、借鉴并加以转化的主体部分。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需要避免“独尊某术”思想的滋生,更不能搞“以儒化马”“以儒代马”“全盘儒化”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这些错误思想思潮不仅严重违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原则,也会使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丧失其整体性、科学性。

我们要注意保护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汉文化层面,也需要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我们的研究领域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保护并发挥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各个领域中推动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从而更好地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融合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途径就是“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而对于多民族文化来说,我们既要有选择性的获取其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又要对其它民族不容易接受的内容以及不适用于当代的内容加以科学取舍,并科学改造其表现形式,使之更具有普遍性,更富有使用价值,也更能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所接受和认同。

坚持在长期、反复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实需要。我们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之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因此这种结合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现实需要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是要适应当代中国具体特点。当代中国无论是从国内环境还是国际地位来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种结合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的具体特点。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结合的过程之所以具有长期性,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存在与当代文化以及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之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代文化相比较于传统文化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巨大变化正在继续。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进程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既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长期性还包含着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结合成果,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更好确保这种结合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作用。

总体来说,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很重要的来源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改造。因此,我们不仅要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要科学厘清并牢记其中蕴含着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22ZDA077)的阶段性成果;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许莫晗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4日。

[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10]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

责编:李 懿/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