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和紧迫的时代课题。学术界围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内涵、内容和发展路径等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讨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和我国翻译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翻译事业发展将拓展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国际传播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深入研究我国翻译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翻译事业 翻译人才培养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6.0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架构和现实路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建设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纲领性意义的重要论述,阐释了加强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学术界从学理、逻辑和实践角度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著述。翻译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前提和主要途径,翻译事业发展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也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衡量标准和检验手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翻译事业的发展。
新时期国际传播对翻译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人类文明繁衍赓续的进程中,翻译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没有翻译和借鉴,民族文化就只能在狭窄的小路上爬行,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会因缺乏横向联系而徘徊不前。[2]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架起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桥梁,国际传播承载着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内在需求,也对我国翻译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对翻译的目标导向提出新要求。在西方话语霸权和西方媒体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赢得决胜权,需要占领更高更广的平台、也需要掌握更具影响力的传播利器。国际传播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历史责任。翻译工作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开放交融发展、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通、互学互鉴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3]翻译活动承载着政治责任和国家使命,翻译事业发展必须顺应我国国际传播需要因时而变,当前,应全面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和高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战略和智力支撑。
对翻译的内容转向提出新要求。国际传播要通过翻译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及其核心价值观介绍到国际社会,也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拓展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一方面,我国国际传播要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准确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理念和一些与国际社会达成的根本性共识。[4]另一方面,国际传播要及时展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改革发展、国家治理、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和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也要全面阐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客观依据。此外,国际传播要向国际社会译介中国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新主张,准确宣介我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翻译的内容转向不仅要满足国际传播的需求,也要与国际传播的内容转向一脉相承、同频共振。
对翻译的发展效率提出新要求。当前,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大国竞争不断升级,抢抓机遇、积极发声、化解误会、形成共识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国际语言译写和文化外宣的竞赛。一个国家重视本国语言表述、重视翻译工程,才有可能获得国际话语权优势。同时,只有提高翻译质量、提升翻译效能,才能满足在文化多元和表述方式多样的国际社会中进行国际传播的要求,用好国际传播话语博弈的艺术。因此,打造科学、开放、融通的翻译书写体系,选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翻译内容,并提升翻译事业发展的效率,是应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挑战的必然途径。
翻译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近年来,在相关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翻译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翻译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国家推行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相关举措的落地实施,高校翻译专业迅速发展、出版翻译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得以提升。但与我国对外交流合作、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翻译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存在诸多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
对翻译事业的认识不够深刻。翻译活动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责任。但学术界对翻译事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翻译事业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受充分重视。由于缺乏对翻译创造性的认识,“重原创、轻翻译”的思想根深蒂固。传播界对翻译的本质以及新时期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翻译常常被理解为简单的语言转换,认为翻译只是技术问题和学术问题,忽略了翻译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翻译事业发展规划亟待出台。翻译活动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战略、国家文化传播和国家外交大局服务。站在为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的高度,翻译是值得翻译工作者毕生追求的国家事业,是需要各方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必须有完善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按照既定蓝图逐步推进实施。长期以来,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部署,学界、业界和教育管理部门仍然在探索中前行,在对外译介与传播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有时因缺乏相对统一的表达范式和翻译质量控制标准及稳定的翻译操作规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深受影响,这一现状更加凸显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迫切性。
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亟需健全。翻译人才培养对于翻译事业发展和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设置翻译专业的高校约有250多所,基本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翻译学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但跨学科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国际传播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求的对接不够精准,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规划仍需完善,翻译人才分层次培养的方向目标尚待进一步明确。此外,翻译人才的激励措施和晋升体系不够完备,翻译人才待遇较低,翻译工作者特别是笔译工作者难以依靠翻译活动获得充足的生活保障,而这将大大打击翻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翻译质量检验标准亟需规范。当前,对翻译目标和结果的评价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准确设定翻译质量标准成为难题。单就术语、写作风格和格式而言,优质的翻译必须兼具准确性和一致性。我国翻译规范体系与翻译质量标准评定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翻译行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新时期翻译事业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国际传播的效能。有些翻译工作者对当代中国时政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全面,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国情知识和世界常识等整体知识体系有待完善,难以通过翻译在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部分翻译作品仅做到了“达意”、却无法做到“传情”、缺乏“神韵”,忽视了国外受众的阅读方式和接受习惯,致使国外读者很难从相关译作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之美。部分翻译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追求不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及低质量的译作给国际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中注重翻译能力的提升,对翻译规范和翻译伦理教育不够重视,导致翻译行业从业人员规范意识薄弱。
翻译事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从传统意义上讲,翻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跨语言交际、跨文化交流和推动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当前,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角度出发,翻译是体现政治立场、服务国家战略、承载历史使命、反映时代呼声的途径和载体,也是推进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必经之路。发展翻译事业就是要准确对外宣介中国立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为此,需要不断完善翻译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翻译效能,进而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重视翻译事业发展,合理设计战略规划。要充分认识到翻译是工具、是学科、更是事业。要结合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对翻译内容选题和国际传播渠道的顶层设计,构筑起行之有效的对外翻译与传播体系,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传播影响力。[5]第一,应尽快通过教育管理或对外宣传等行政部门及中国翻译协会等行业自治机构牵头制定出台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制定翻译事业发展整体框架、指明翻译事业发展目标方向、明确翻译事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和监督监管原则。第二,应加快完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推进行业协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效发挥协会在主管部门与翻译界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第三,要厘清翻译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翻译相关学科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和教师考评制度,巩固和提高学科及行业的社会地位。第四,统筹规划翻译事业与翻译产业的管理体系和翻译水平评价体系,使其有效服务于国际交流和中外文明互鉴。
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和适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把翻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从教育资源配置、学科设置、重大翻译项目策划等方面入手科学设计,总体规划。其次,高校要系统制定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优秀翻译人才,为造就中国的翻译家队伍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对学术型高端翻译人才和翻译管理人才的培养,为翻译行业发展和行业内部管理提供专业知识。再次,要坚持以开放的态度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加强与国外译者、国外作家、国外出版商、汉学家、翻译家的合作,制定和完善扶持与规范相结合的翻译产业与翻译事业发展标准与条例,不仅要把精通外语的国内人才留下来,也要把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引进来。
优化翻译内容选择,提高翻译质量水平。国际传播需要明确向谁传播,传播的针对性关系到传播效果。[6]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翻译内容的选择,一是找准国际传播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选择国际关注话题,翻译以中国的真实知识和实际情况为主题的作品;二是在继续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译介工作的同时,选择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容进行翻译,重点翻译中华文化的当代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脱贫攻坚、和平发展的典型故事,以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魅力。三是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和接受习惯,运用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叙事范式和翻译书写方式,用国外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译介传播,同时也要注重深度培养话语表达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受众的话语表达方式,注重中国话语的国际化、规范化传播和表达。
完善翻译行业规范,提升翻译速度效率。加强翻译质量管理是翻译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中国翻译服务规范》《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等翻译行业的规范条例,明确了行为主体的价值诉求,反映出一定的翻译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规范的解释和翻译法则,加强译作质量管理,向世界高质量地传播好中国声音。首先,要把思维模式和思想文化术语解释统一起来,准确表达中国思想文化核心概念,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质量和效果。其次,要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做好译作的翻译质量评估和监督工作;还要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再次,提升科技赋能翻译事业和翻译产业发展的力度和水平,加快推进机辅翻译的进程,提高翻译效率,在此进程中也要继续主动开展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积极与海外学术、出版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吸引高水平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脚踏实地、接力奋进中勇毅前行。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推进翻译事业发展是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和系统工程的基础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翻译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7]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内容路径也越来越具象化,但也应认识到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跨学科、系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运用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翻译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政府管理部门、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和翻译界也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更要自觉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层面高度重视翻译事业发展,共同规划发展道路,切实从翻译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本规律和基本路线等具体实际出发,以翻译载道、以翻译传声、以翻译化人,向国际社会翻译传播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作品,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努力推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馆藏中国工合运动(1938-1951)英文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XZS012]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43页。
[3]杜占元:《携手建强高端翻译人才队伍 推动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国家翻译能力——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会上的致辞》,《中国翻译》,2023年第1期。
[4]李琼:《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外宣翻译策略》,《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
[5]钟智翔:《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6]傅莹:《加强国际传播,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人民论坛》,2021年第11期。
[7]杜占元:《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光明日报》,2022年4月27日,第6版。
责 编∕包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