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引领性、体现原创性、凸显系统性、保持融通性、赓续发展性,着力建构马克思主义领航、自主创新驱动、整体协同推进、吸收借鉴赋能、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一)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马克思主义领航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兼具科学性、实践性与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发现、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要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不足、补齐短板,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自主知识体系。因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定研究的人民立场,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得起人民托付、解得出人民疑惑、经得住人民检验。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以实践作为检验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唯一标准。

(二)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紧紧扭住“原创性”这一“牛鼻子”,抓住自主和创新两大驱动力,以两大驱动力的辩证统一体现原创性。一方面以自主为前提,在自主中追求创新。自主就要立足中国实践,面向中国经验,打破西方传统的学科范式和理论体系,彻底摆脱对西方的依赖盲从,植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并进而从中凝练总结出新观点、新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以创新为目标,在创新中强化自主。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唯有在守正基础上接续创新才属正道。应充分发挥知识对现实社会的导向和塑造作用,在正确研判和展望事物发展趋势的过程中自觉创新,借由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拓展中国知识的界限范围、提高中国理论的学术含量、增进中国方法的精准实效,全面展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

(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所以称之为体系,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而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系,关涉思维演绎、思想表达、方法论证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是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内的系统集成,更加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学科体系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前提与重点;学术体系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话语体系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基于此,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凸显学科定位与学科功用;深化学术体系,创新学术理论与学术方法;强化话语体系,促进批判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相贯通,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群众话语相融合。只有实现“三大体系”的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才能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从而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局面。

(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保持融通性。融通内蕴为融会贯通之意,主要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一方面要立足根基,植根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而不是其他什么的自主知识体系,因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牢牢扎根中国。而扎根中国就需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深厚的人生哲理、系统的学术理念、独特的治理智慧等可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丰厚的价值养分、深沉的文化自信、丰富的理论源泉。因而,要充分挖掘和转化其中的宝贵资源,涵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本土基因与民族血脉,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拥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生长力。另一方面要放眼世界,借鉴国外文明的有益成果。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聚百家之所长、集文明之大成,在文明互鉴中有效促进国外文明有益成果“引进来”,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出去”,合理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增添世界因素和多重魅力。近年来,山东大学正是本着这一初衷,充分发挥中国古典学术优势与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力量,办好《文史哲》及其国际版等高品质学术期刊,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山大模式,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培育“山大学派”、展现山大担当。

(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现实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演化出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故而,建构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以制度优势护航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其更具生机与活力。一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将知识的价值性和真理性熔铸在教育实践中,着力培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具备自主创新精神和世界性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充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永续发展的高质量后备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更新制度创设,健全制度保障。要发展系统的知识生产制度、规范的知识管理制度、多元的教育培养制度、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全面的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多维度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制度支撑。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任重道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征程应以未来为面向,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更新知识内容,不断书写时代答卷。

(作者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