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六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这六组重大关系,我们特邀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组织专家团队,撰写系列解读文章,这是第四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注意在发展中统筹效率与公平,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人类的古老课题,也是检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要看到,效率与公平在一定条件下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不能把效率与公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能够做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以公平促进效率,以效率促进公平。当前,特别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反对把“做蛋糕”和“分蛋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从人类有了经济活动,便有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在微观经济运行层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从历史的、宏观的观点来看,效率与公平又是一致的。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要区别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问题。在微观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内部当然不能吃“大锅饭”,只有多劳多得,才能实现有效激励。但是对于一个宏观的社会经济体系来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分配不公正,就会导致阶层固化、经济增长丧失活力。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公平问题。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最有感召力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和之前其他学派的区别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形式上的公平,更关注实质上的公平。《哥达纲领批判》集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平等观,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形式上的平等、但实质上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主义既要消除形式上的不平等,也要消除实际上的不平等。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不能脱离生产方式讲分配,特别是不能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讲分配。
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革命,形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之后,正是在此前比较公平的社会基础上兼顾了效率,经济增长才有了可靠的保障。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的目标。
在不断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好“蛋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我们既面临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任务,又面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这两方面任务是什么关系呢?一些人把“做蛋糕”和“分蛋糕”对立起来,认为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还是“做蛋糕”,强调“共同富裕”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活力。这种认识是不成立的。对我们餐桌上一块具体的蛋糕来说,“做蛋糕”和“分蛋糕”是不同的两个阶段、两个动作。但是对整个经济系统来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连续过程。人们的每一个经济行为,都同时具有“做蛋糕”和“分蛋糕”两方面的效应。
例如,在城乡差距过大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有同其他市场主体平等博弈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做大了蛋糕,又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分好了蛋糕。农民收入提高之后,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消费和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再循环,这就进一步做大了蛋糕,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所以,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那种把“分蛋糕”和“做蛋糕”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点,实际上既不利于共同富裕,也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让共同富裕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是因为:
只有共同富裕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中低收入群体没有消费能力,不敢消费、不能消费,生产更多的产品也卖不出去,企业也难以持续增长和投资。
只有共同富裕才能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是依靠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支撑了出口导向的加工密集型行业发展。但现在这类产业的发展空间在逐步缩小。要实现自主创新,就必须摆脱对所谓“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和素质,这就要求让广大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获得合理的份额。
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增强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两极分化的经济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只有让收入和付出实现匹配,才能形成“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社会观念,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防止利益集团、权势集团的形成,从而构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着眼于全局,综合施策,统筹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速,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笔者最近曾到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看到四通八达的公路、现代化的扶贫车间。这些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国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基础设施一旦完备,落后地区就能提高发展能力,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当地群众有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国大市场。
共同富裕牵涉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然成为社会的敏感话题,出现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面对这些观点,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来研究问题。当前我国为减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主要矛盾、大前提。防止大锅饭、防止福利陷阱,都是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个大前提下来讲的。但社会上有一些声音,不去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去千方百计思考怎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而是先入为主地给共同富裕扣上一个“劫富济贫”“大锅饭”的帽子,实质上是要否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方针,客观上也不利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问题,必须着眼于全局,综合施策,从统筹社会生产各方面、协调发展各领域的立场出发,在统筹效率与公平中科学处理好近期任务和远景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已经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消灭绝对贫困的创举,也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壮举,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人类解决不公平的矛盾提供智慧。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