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层面,分别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探索、总结的发展经验。可以说,自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以来,不同国家和民族就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和挑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持续奋斗,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也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以人民为主体的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培育形成了劳模精神
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不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现了翻身,而且在社会、文化领域也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等劳动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既体现为做雷锋式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又体现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央苏区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千百年来受剥削的劳动者成为根据地建设的主人。1933年,在江西瑞金的春耕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出席了在武阳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号召瑞金全县人民向武阳区学习,鼓励他们继续搞好夏季生产,有力地调动了苏区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苏区开展的生产竞赛、工作竞赛以及对模范人物的表彰经验,也影响到其他的根据地,劳模运动在不同的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召开首届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对劳动模范产生的程序、名额分配和当选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劳模运动更加深入全面开展。毛泽东同志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不仅强调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群众组织起来进行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生产建设,而且把群众路线作为共产党组织工作的关键,号召党员干部要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之后,以延安为中心发起的大生产运动和劳模评选逐步向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等各个抗日根据地扩展。1944年12月2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了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会议期间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模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先进工作者的劳模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如“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先进模范,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就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体现了作为主人翁的强烈责任感。劳模队伍的迅速壮大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劳模继承了老一代劳模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同时又展现迸发出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出现了“蓝领专家”孔祥瑞、“人民英模”吴仁宝、“新时代活雷锋”徐虎、“知识工人”邓建军等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带动群众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劳模表彰制度是我国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从1932年到1949年根据地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与劳模评选,到1949年至1978年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的劳模运动,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劳模表彰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也与时俱进,劳模精神既是扎根基层一线的生产精神,也是强调技术技能的工匠精神,还是攻克难关的科学家精神,这些都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
奋进新征程离不开新时代劳模精神
劳模和劳动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劳动创造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新时代劳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保障,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智慧和汗水。进入新时代,劳模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出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活动的讲话、贺信中多次提到劳模精神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赞扬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力、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以人民为主体的劳动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劳模大多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价值来源于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主人翁精神,将个体的劳动与组织化的集体大生产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意识,尊重劳动者、肯定劳动者的“首创”精神,极大提升了普通劳动者工作和建设的积极性。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理念,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信念,有助于改变市场化背景下社会浮躁风气,鼓励劳动者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的劳动者,从过去掌握生产技能的体力型劳动者,不断向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管理型、德才兼备型等复合型人才转变。生产实践中,劳动者自觉发扬劳模精神时,还会激发出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不仅是对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忘我的工匠精神,掌握先进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同样是大国工匠,正是这些大国工匠支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和制造能力。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尖端科技的自主创新,科技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将基础研究与前沿发展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长期发展与短期攻关相结合,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来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现代化。
新时代的劳模要立足中国、放眼天下。中国道路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宽广高远的世界眼光和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提高水稻增产增收研究,水稻产量从50年代的亩产400公斤增加到2017年的亩产1149公斤,不仅让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把杂交水稻的技术推广到印度、越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人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位农业专家,有着“世界菌草技术之父”称号的林占熺,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开辟了菌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而且用菌草生态来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沙漠荒滩,这种技术已经推广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