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针对“三农”发展和城乡关系调整的战略部署,也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青年干部是乡村的希望,也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强化对青年人才的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充分激发青年人才活力,着力形成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经久不息的强劲动能、源头活水和战略支撑。
阳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山西省委决策部署,做实做深“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后半篇文章。阳泉市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按照“统筹管理、精准使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创新事业编制管理办法,采用“减上补下、县编乡用”方式,为全部到村工作大学生提供事业编制,实现了有编有岗“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采用“聘任制”招募大学生“村官”所产生的心不稳、留不住、待不长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阳泉市在“精准引才”“精心育才”“严格管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等方面落细举措、精准发力,补齐乡村人才稀缺的短板,激励引导到村工作大学生和青年干部扎根基层、融入乡村、干事创业、锻炼成长,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绚丽之花。
为深入了解阳泉市相关实践探索,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建专题调研团队,赴阳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时联合阳泉市委组织部发起问卷调查,了解到村工作大学生等青年干部群体真实的所思、所想、所盼,系统梳理、深入总结阳泉市落实“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激发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内在活力,加强乡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阳泉市始终把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围绕“引、育、管、用、留”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到村工作大学生的队伍建设,让青年干部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经风雨、长知识、增才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针对阳泉市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及,当前阶段,阳泉市聚焦“管用育留”精准发力,以下哪些措施让您收获最多时,“在工作实干中进行‘实训’”“到县乡职能部门‘跟班’锻炼”“‘4对1’帮带机制”“打造到村工作大学生服务中心”等与教育培训紧密相关的措施,得到了受访者的普遍关注(见图1)。
精准引才,集聚青年力量扎根乡村干事创业
一方面,阳泉市不断优化乡村振兴人才的引才机制建设。阳泉市从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创新方式方法等方向持续发力,探索“到村工作大学生加强基层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出台《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同时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和程序。聚焦人才工作政策引领,不断强化人才工作保障等方面细化工作举措,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引才制度优势。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程序严谨、公平公正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工作招聘流程办法,对到村工作大学生进行严格的笔试、面试和综合素质考评,在乡村基层用人需求和青年人才之间建立起精准的匹配关系,让引才环节有章可循。按照“统筹管理、精准使用、严格考核”的原则,组建到村工作大学生县大队、乡分队组织管理架构,形成“市指导、县指挥、乡调度、村使用”的灵活管用格局。
另一方面,阳泉市明确了到村工作大学生的职责定位。为了有效破解大学生融不进、推不开、干不深等问题,阳泉市积极对到村工作大学生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赋予大学生党建工作辅助员、上级政策宣传员、基层治理协助员、三资管理“报账员”、集体经济助推员和便民服务代办员的“六大员”职责,扎实提高大学生扎根农村、引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敦促青年干部明责知责,履职尽责。阳泉市青年干部和到村工作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到村工作大学生履职情况整体良好,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党的建设、政策宣传、便民服务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当好“六大员”完成了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为乡村振兴带来了青春活力。“六大员”的职责定位,使到村工作大学生工作目标明确,充分激发了年轻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干事创业的奋斗决心。
精心育才,多元培养体系搭建青年成长阶梯
一是实行结对帮带制度。阳泉市通过构建“乡镇领导结对帮、站所骨干带业务、农村书记教实践、驻村干部传经验”的“4对1”帮带模式,及时掌握大学生到村、镇工作情况,按照“培养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心理上关怀”。充分考虑到村工作大学生年纪轻、经验少的特点,帮带干部常态化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悉心传授乡村工作的实践经验,帮助到村工作大学生了解村情民情,积极引导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增强其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了年轻干部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此外,为了让到村工作大学生在服务乡村的同时,能够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开阔思维眼界,阳泉市还特别推出了县乡职能“跟班”制度。有计划地将在乡村基层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干部推荐到县乡职能部门进行跟班锻炼,接触更加精准化、细致化、规范化的工作习惯、工作细节,让到村工作大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积极主动、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将所看所学转化为个人综合能力的快速提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基层工作。调研中了解到,截至目前,阳泉各乡镇已有28名“好苗子”被推荐到农业农村、发改、商务等县直部门进行短期培训学习。
二是丰富强化业务培训。阳泉市高度重视到村工作大学生岗前培训和素质教育工作,持续深化岗前初任培训、在岗专项培训、线上常态培训,将到村工作大学生纳入中青年干部培训和农村(社区)“领头雁”培训计划,明确要求每人每年参加县级以上组织的集中培训不少于12天或90个学时,通过为到村工作大学生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帮助其提升能力、坚定信心,迈好履职“第一步”。搭建起多样化的业务培训平台,充分利用县乡党校、乡村教育培训中心和远程教育站点等渠道,按照“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需设置课程,围绕惠农政策、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三资”管理等关键工作,开展研讨交流、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廉政教育等菜单式教学,帮助到村工作大学生明确职责定位、理清工作思路、提升能力素质。
三是重视实干实践历练。阳泉市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将急难险重的基层一线工作作为到村工作大学生培育的主阵地,促使其在工作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增强基层青年干部的底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地气”,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真正深入群众。在本次调研走访的平定县甘泉井村,第一时间带领到村工作大学生深入基层第一线。一年时间,平定县甘泉井村到村工作大学生深入蔬菜大棚、智能化蛋鸡养殖场、西红柿饮料加工厂、鱼菜共生基地等现场观摩、实际体验农业生产劳动36次,参与到村级日常工作,开展入户走访40余户,为村民办理生活缴费、材料证明等便民服务事项120余次,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到村工作大学生在群众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安排到村工作大学生在信访维稳、护林防火、网格排查等重要岗位进行历练,全面提升了其破解难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让他们做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不仅是在平定县甘泉井村,在首届村级集体经济“年货节”期间,阳泉市共有112名大学生走进市赋能中心电商直播基地参与直播带货实训;620名大学生在“5办1站2中心”完成了“一月一轮岗”实践锻炼,75名大学生参加“联村党委”会议活动258次,到村工作大学生在议发展、研项目、商治理等各项活动中,加深了对乡村基层工作的理解认知,全面提升了个人的能力素质。调查结果显示,65.61%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表示,在工作实干中“实训”对个人工作能力提升的帮助最大。
严格管才,引导年轻干部扣好“第一粒扣子”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阳泉市始终坚持把党领导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在到村工作大学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上下功夫见实效。依托县乡红色资源,搭建教育培训体系,以理论宣讲、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强化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建立成长档案,追踪成长轨迹。通过建立到村工作大学生成长档案,严格执行大学生签到、请示报告、工作纪实、请销假等制度。结合平时调研、工作指导、年度考核等时机,对大学生实行跟踪管理,多角度了解掌握大学生政治素质、学习思想、工作实绩等情况,对会议记录不规范、学习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及时提醒指正。同时,以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为导向,科学设定考核指标,通过测评与谈话评价相结合、年底考核与日常跟踪相结合,全方位考准、考实大学生到村工作表现,依照考核记录结果定级、奖惩、提拔使用。
三是完善考核量化,鼓励实干创新。通过对到村工作大学生落实岗位职责、完成专项任务等情况,实行积分量化管理,一季一汇总,半年一公示,年底总排名,并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基础好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列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管理,为拓宽培养选拔渠道、优化成长成才路径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打通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使用的“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加大所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大学生民主评议的考核权重,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按规定程序解除聘(任)用合同,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鼓励实干、避免“躺平”。
科学用才,创造成长条件激发队伍内生动能
一是人岗相宜激发干劲。阳泉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需统筹、因村安排、因人选派”分配原则,把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人才优势,综合考虑当前基层工作要点、各行政村发展重点以及各大学生专业特点等因素,充分尊重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确保人村匹配、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本次调研走访的平定县张庄镇,25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围绕前期调研报告、个人兴趣意愿、到村工作计划、农村发展需要等开展了自我推荐竞演,各村书记当场举牌示意现场结对,确保岗位分配工作公开透明,到村工作大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实现人村相宜、人岗相适。
二是一岗多责一员多用。调研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唐任伍在谈到村工作大学生培养时认为:“只有充分用好用活这批到村工作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在阳泉这块沃土上发光发热,有‘为’有‘位’,为阳泉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真正彰显出‘雏雁精培’计划的成功。”阳泉市坚持大学生多岗位锻炼原则,建立“一主多辅”培养机制,即“到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按照有利于镇党委、村集体、个人“三发展”导向,参与上级党委阶段性重点工作及综合业务部门工作,在纪检、组织、信访等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实践锻炼半年时间,感受新情况、新压力,自然催生紧迫感,自觉加强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促进大学生磨砺意志、丰富经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历练,促进个人本领全方位提升。本次调研走访的郊区,35名到村工作大学生结合区级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需要,在组织、民政、农经、疫情防控、基层治理、G239国道改线等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完成了多岗位、多层次的实践锻炼,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
三是“平急结合”复合锻炼。阳泉市引入“平急结合”机制,在统筹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在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大活动中,对到村工作大学生统一力量、集中使用,在实战中锻炼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发现堪当重任的“好苗子”。例如,盂县就根据到村工作大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意愿,对其政治表现、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精准画像”,组建了乡村治理、招商引资、文旅宣传、特色产业、生态环保、爱心帮扶、应急抢险、政策宣讲、信访维稳、文明实践、电商直播等11支专项突击队,围绕县乡两级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有侧重分类培养、量才使用,有目的重点培养、复合锻炼、示范带动。
用心留才,加强组织关爱关怀系紧情感纽带
一是落实服务保障,以待遇留人。阳泉市按照“统筹管理、精准使用、严格考核”的原则,采用“减上补下、县编乡用”方式,为全部到村工作大学生提供编制,解决了青年干部的后顾之忧。乡村两级做好大学生食宿保障,县区严格落实有关的薪酬待遇,让到村工作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扎根基层、融入乡村、干事创业、锻炼成长。
二是注重工作融入,以事业留才。阳泉市坚持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统筹谋划、因才施策,创新有关人才政策贯彻落实的措施办法,增强人才引领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城区通过倡导到村工作大学生结合村情实际领办项目,在村情调研和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让到村工作大学生真正成为基层党建的“引路人”和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在乡村基层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阳泉市把“好苗子”纳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重点培养;设立市县专项扶持经费,鼓励领办重点集体经济产业项目。
三是增加细节关怀,以情感留才。阳泉市在县乡村三级持续优化“留才生态圈”。每月通过组织召开工作例会、集体谈话、个别谈心、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为到村工作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加强与青年干部的情感沟通。此外,阳泉市成立6个县级到村工作大学生服务中心,设立风采展示、电商、论坛沙龙等七大配套服务;建立31个乡镇大学生营地,提供思想交流、相亲交友、文体娱乐等服务;设立村级个性化驻点工作站,鼓励大学生“自带干粮”开展民事代办、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活动,从细节配套方面为到村工作大学生提供支持,切实提升其归属感、自豪感。
调研组专家,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原副巡视员刘剑辉表示:“阳泉市各级党组织通过注重政治关爱、待遇激励、荣誉奖项、生活保障、人文关怀,使到村工作大学生进步有空间、发展有舞台、未来有希望,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又为他们送上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形成了个人想组织、组织想个人的乡村振兴强大组织力。”
工作成效
针对阳泉市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可阳泉市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解决到村工作大学生“后顾之忧”的工作成效。总体来看,其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人才储备
目前,阳泉市招录的大学生已全部到村到岗工作,全面投身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有力保障优秀人才“一村一人”“在村在岗”。这一让“流量”变“留量”的实践举措,既为乡村发展进行短期的人才“输血”,化解乡村有生力量流失造成的“失血”和“贫血”难题;又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新风尚、新技术、新动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逐步走上正向循环、良性发展之路。
现阶段来看,阳泉市指导安排到村工作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发挥党建工作辅助员、上级政策宣传员、基层治理协助员、三资管理“报账员”、集体经济助推员和便民服务代办员的“六大员”作用,提升了到村工作大学生对“三农”工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对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参与和组织能力、对基层群众的理解和服务能力。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到村稳定服务至少5年,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高素质、年轻化、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短期内缓解了乡村两级治理人才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等结构性问题,初步改善了乡村两级骨干力量“青黄不接”的状况,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长期来看,阳泉市在严控总量的同时,大力度充分盘活事业单位和乡镇闲置的事业编制资源存量,推动编制名额向乡镇倾斜,青年人才向基层下沉,为有知识、有才干、有志向、有情怀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解决编制身份,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合理扩充、有效改善了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村的人才“蓄水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采用“聘任制”招募到村工作大学生产生的心不稳、留不住、待不长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加了从乡村内部生长出、培育出、涌现出更多知农爱农型干部的可能性,为阳泉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了人才基础和支撑。同时,也潜在地为乡镇、县(区)培养锻造、遴选储备了一批视野宽、政策通、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后备干部。
探索建立健全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机制和方法
阳泉市在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招聘、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服务等多个工作环节上进行了机制方法的主动探索:纵向上,采用市委统筹之下的“减上补下”“县聘村用”“村用乡管”“平急结合”的人才管用机制,形成“市指导、县指挥、乡调度、村使用”的灵活管用格局;横向上,强化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组织部、人社局等多部门协调配合,联合“开方”施策,形成工作合力;方式方法上,做到选岗与分配、严管与厚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尊重、激发、调动了青年人才在乡村沃土创新、创业、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将“个人选岗”与“组织分配”相结合,让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有了“用武之地”。根据大学生个人专业、自身特长等条件,并结合岗位需求分类使用,使各类人才各展其能。探索设置法律咨询室、心理疏导室、乡村规划室、电商指导室、就业服务室,鼓励大学生发挥主持策划、电商直播、新闻写作、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了到村工作青年人才与岗位的适配度。
二是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让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实训与实战中快速提升了工作能力。除开展“内培外训”,阳泉市对到村工作大学生采取“4对1”帮带模式,进行陪伴式、在场式的教育培训,并有计划地组织到村工作大学生到招商、信访、综治等部门和乡镇站所进行“轮岗”锻炼,通过组织策划大型活动来提升“平急转换”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扎根乡村的信心、攻坚克难的本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阳泉市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到村工作大学生干事创业应具备以下重要能力:“政治能力”(89.12%),“群众工作”(84.58%),“调查研究”(77.48%)和“应急处突”(74.91%)。
三是将“关怀激励”与“严管约束”相结合,为到村工作大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建立目标管理、述职报告、考核评议、退出解聘等严格管理制度的同时,打造“到村工作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营地”等关怀关爱平台,为到村工作大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相亲交友、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等贴心服务,让其到村工作更有自豪感、归属感和融入感。
探索出一条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阳泉市抓住乡村振兴中优质人才的合理引入、培育和供给这个关键环节,在实践中努力激活青年人才“一池春水”,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以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实干精神、实干能力,撬动乡村产业的迭代升级,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繁荣,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让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得以持续涌流。
一是发展了集体经济。到村工作大学生担当集体经济的“助推员”,协助村“两委”干部盘活村庄闲置的集体资产,探索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新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村庄发展走向良性运行。目前,阳泉市一些到村工作大学生开始为村庄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以及引入网络直播和电商等新业态。未来,村集体经济如能通过发展这些新业态逐渐壮大起来,乡村也就具备了聘用人才的能力,农民也就能够实现在村就业致富增收,村庄也就实现了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传承了乡村文化。到村工作大学生发挥专业专长,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介农特产品,展现风采风貌,宣传家乡好山好水、人文历史、文明村风、淳朴民风。将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优美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保护了宜业宜居的美丽生态家园,又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
三是完善了基层治理。到村工作大学生“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开展民意调查、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熟悉了解村情民情实际,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疫情防控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到村工作大学生走在为民解难、惠民服务第一线,访民情、解民忧,密切干群关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实践启示与未来方向
总体而言,阳泉市抓住党和国家事业要“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从乡村青年人才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要素入手,进行了以人才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带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宝贵尝试。从长远来看,阳泉市进一步写好做实“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后半篇文章,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当前引才、育才、管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机制,还要在以下方面提前谋篇布局,做好政策机制衔接:
真诚关爱人才
关心关注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所盼,让到村工作大学生真正成为扎根乡村、融入乡村、热爱乡村、振兴乡村的有生力量。针对阳泉市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个人能力素质不足”(44.29%),“晋升空间有限”(42.25%),“酸甜苦辣无人问津”(42.1%),是影响到村工作大学生等青年干部扎根基层、担当作为的一些重要因素。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为进一步激励到村工作大学生等青年干部干事创业,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最期待以下措施:“提高工资薪酬等福利水平”(79.14%),“职务或职级有更多晋升空间”(66.89%),“增加培训学习锻炼机会”(65.99%),“增设奖项奖金、荣誉称号”(56.39%)和“完善带薪休假、加班调休等制度”(53.59%)(见图2)。物质收入和晋升空间有限、工作事务的繁重、个人能力素质的不足、关心关爱和激励支持的力度不够是当前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心声和困惑。如何让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工作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更好实现到村工作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如何在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中凝聚与扩大共识,还需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创新。
做好长期规划
进一步完善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梯次化、阶段化培养链条,健全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分流渠道,促进到村工作大学生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对于服务期满后愿意长期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聘用和管理部门应尽量因村施策、因人施策、因需施策。要充分考虑尊重到村工作大学生在个人婚配生育、知识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差异化的合理诉求。也要通过设置奖项奖金、荣誉称号以奖优、奖先、奖勤,真正关心关注、激励支持优秀人才更好服务乡村发展,让他们不用离开乡村,就能看到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此同时,对于能力出众、素质突出,适宜到其他岗位历练成长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要适时建设分流渠道;对于不能适应环境、难以胜任工作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要完善退出机制,使编制池始终保持“一池活水”。避免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挫伤在村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闯劲和锐气。
发挥人才优势
避免到村工作大学生完全陷于“事务主义”,着重发挥其专业性强、创新性强的优势,激励其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担当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发展,乡村发展的基础是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才能够“留得住”和“待得久”,其根本在于乡村有稳定发展的产业,能够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乡村发展中的人才“留不住”和“待不久”,其根本是没有产业可以依托,才能无处施展。完全沉溺于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跑腿开会等机械性工作,被动“负重前行”,整日忙碌疲惫,最终成绩却寥寥无几,不仅不利于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进步,也会贻误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事业大局。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履行三资管理“报账员”(72.49分)、集体经济助推员(73.54分)职能上还需加强历练。目前,阳泉市已经抓住到村工作大学生专业性强、创新性强的优势,鼓励大学生“揭榜挂帅”,领办重点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后续,还应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集体经济业态等重点领域充分调动到村工作大学生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在乡村干事创业的朝气和活力,避免心态和作风的疲于应付、甘于“躺平”,让他们在乡村里、在岗位上,既能“落地生根”,又能“开花结果”,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价值,建功立业。
壮大人才梯队
乡村振兴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发展大事。长期以来,乡村的青壮年、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导致乡村发展面临人才总量不足、性别和年龄结构失衡、教育水平偏低等现实问题,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已为乡村振兴发展引入了青春的种子,但还不足以完全支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需要打造一支多元化、复合型的高质量乡村人才梯队。一方面,要以到村工作大学生等外来人才为载体,鼓励支持其带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相关要素向乡村流动,使乡村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总体数量增加、组合结构优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性“造血”机制加快形成。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乡村内部的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合作社带头人、团员骨干和企业家等本土人才的挖掘培育和使用。发挥本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对乡村人才的教育培训功能。拓宽乡村人才来源,让外来人才和内部人才为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发挥合力,将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到乡村沃土上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形成人才辈出、人才涌流的大好局面。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竹立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唐任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周少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何虎生;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原副巡视员 刘剑辉;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教授唐丽霞。执笔:《国家治理》副总编辑 陶建群;人民论坛(人民智库)研究部副主任 刘明;《国家治理》编辑 冯一帆】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