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张红宇: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着眼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农业强国内涵丰富,从全球农业强国成长的一般规律看,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其实现路径和发展模式迥异,但保障国民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保持其生产产品在全球有总量或单项竞争力以及贸易活动话语权是基本特征。由此,可将全球农业强国归纳于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农业资源禀赋丰裕,人少地多,以机械装备替代劳动力,强调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表现的强势农业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典型的资源型规模化农业强国;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相对稀缺,人多地少,以技术、资本替代土地,强调土地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表现的强势农业模式,荷兰、以色列、日本是典型的集约型精细化农业强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要遵循全球农业强国成长的一般规律,更应着眼我国农业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

体现中国农情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气候、物种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土地、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耕文化传承不同,多元性成为我国农业最显著特征。资源禀赋多元,决定了农业产业产品生产类型多元,有的区域重在规模化生产,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的区域重在集约化经营,要求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有的区域适宜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有的区域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多元化成为我国区别于全球规模化、精细化两大农业模式的第三种模式选择,换言之,我国建设农业强国,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农情,要有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努力成为全球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成功范例。

平衡利益关系

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处理和化解相关利益关系。一是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总量平衡难度越来越大。按全口径粮食自给率计算,“十一五”时期粮食的自给率首次低于95%,2012年已降到90%,2021年再次降到80%左右。从粮食结构看,小麦、水稻作为口粮做到绝对安全没有悬念,但作为饲料的大豆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5%左右,玉米2021年对外依存度也达到10%。实现供需平衡有挑战。此外,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效益不一,积极性有高有低,如何平衡也需要通过政策予以平衡。二是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多年实践反复证明,决定农业从业者收益的重要因素绝非产业,而是规模。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的最大绩效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202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达22.9%,对应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3%。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为1∶2.5。如何进一步减少务农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与收入结构均衡任重而道远。三是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导向。从全球农业发展看,由于农业的自然因素与经济行为相交织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本质。因此,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是全球农业共同的选择,也是发达国家农业强势的本源之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行为不仅支撑了重要农产品产出不断增加,也对农业从业者收入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如何在世贸组织框架内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强化对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支撑需要创新思路,实现支持保护政策可持续。

解决关键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链供给链韧性,要聚焦资源、科技、人才三大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一是针对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党政同责保数量、提质量、挖潜力,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破防,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花大力气提升现有耕地的增产潜能;二是不断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集成农业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针对我国最紧缺的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突出生物技术研发,抓单产水平提升,补上科技短板;三是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通过学历和职业教育,培育农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实现农业从业者与非农从业者劳动效率均衡。

(作者为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张红宇   农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