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从四个维度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意蕴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又有丰富的文化逻辑、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和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意蕴,有助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人民立场、永葆为民情怀,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力量源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民本思想 人民立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为理论渊源,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一脉相承,是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逻辑起点。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其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精神品格。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到“我国革命之所以是伟大的俄国革命,正是因为它发动了极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于历史的创造”。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强调指出,对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无论在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和关心群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列宁一再强调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党员干部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地位的至高无上。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民置于最高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人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对党员提出“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评价党的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取决于人民群众,“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这就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周朝统治者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认为统治者必须遵从人民的需要。《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突出在政治生活中民众的重要地位。荀子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形容君与民的关系,人民既能成为安邦定国的强大根基,也能成为颠覆统治阶级的重要力量。汉代贾谊认为君主只要与民众为敌,就必然走向灭亡。董仲舒提出“天之立王,以为民也”,君主只有重视人民,人民才会拥护君主。宋代张载认为天道通过民心来体现,君主必须重视民众、体察民心。程颢程颐关心民生疾苦,认为政权稳固的根本在于百姓温饱问题的解决。朱熹认为君主为政之道就在于重视农业、满足百姓衣食所求。黄宗羲明确指出,天下应该以百姓为主、君为客,天下大事也不应由君主一人定论,而应“公其非是于学校。”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民对于政权稳固的重要作用,强调重民、利民、恤民,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也是对其的批判、升华。一方面,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这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抓住“民心”才能使党的领导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民与君共存实质上民是从属于君的。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彻底改变了人民的从属地位,民与官不是对立的关系,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认识到民众最为关心物质资料的需求,即“民以食为天”。我们党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致力于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和需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恤民,实质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缓解社会矛盾的策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我们党始终重视人民,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党一切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溯源

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从党的奋斗史中得出的结论。一是党领导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入侵,为挽救民族危机,不同阶级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革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党领导工农运动,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大革命;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党“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二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党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根据地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制度上得到了保障。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让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根本保障。进入21世纪,党十分重视体现民主真实性和广泛性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扩大人民民主的范围,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进一步得到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人民”一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177次,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首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国家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政党一旦脱离群众,最终必然走向灭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人民这三者中,人民居于主体地位,人民幸福的基础是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同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又以人民幸福为目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其最终实现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为基础,要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支撑,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评价标准。

其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为创新主体,着力依靠人民进行创新以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实现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观,着力解决发展中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问题。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人民全方位需求导向,着眼于以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要实现开放发展,必须坚持国际视野,着眼于以内外联动发展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人民是充分享有发展成果的主体,确保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腐败问题是关系人民利益的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把能否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评价政绩优劣的唯一标准。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敢于问责,敢于追责,尤其是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群众极不满意的现象必须坚决打击。同时,应加强党内监督,各级党组织必须抓好监督工作,敢抓敢管,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尤其是结合群众监督,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韩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