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理论 > 正文

以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作为产业升级、节能降碳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至关重要。数绿融合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抓住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将绿色化作为数字化发展的底色,在数字产业化进程中诠释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牵引数字化发展方向推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能够在产出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消耗更少能源。但大数据的存储、移动、处理和分析均依赖以电力为代表的能源消耗,而数字技术在提供节能减排方案的同时可能引致能源与碳回弹效应。因此,只有主动为数字化发展赋予绿色化属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根本原则贯穿数字化发展始终,才能真正有效提升产业体系的绿色发展水平。

将数字化作为绿色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构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先进产业增长极,发挥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只有激发数字化发展在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以此推动其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才能助推中国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从而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重大机遇。

激发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双向共进效应,在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技术与方式革新的同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先导性产业来引领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是“相辅相成”而非“单向助力”的关系。数字化是信息革命背景下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而绿色化则是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借助数字经济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强劲动能的同时,以动态演进的绿色发展标准不断牵引数字技术进步,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的良性循环。

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在重点区域大力推动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禀赋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程度也存在显著落差。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数字化建设与工业化进程较快,数绿融合发展基础较好;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长期锁定于能源密集型行业,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当地产业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应通过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统筹数字化发展整体布局来释放数字价值,在全国范围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在重点行业积极助力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传统高耗能行业因设备专用性较强、资产重置成本较高、先进技术与生产业务融合难度较大,一直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动力不足的问题,亟须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数字化集成平台实现改造升级,在落实“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节能环保和信息技术产业,具有低排放、高产出的特点,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但相关产业发展仍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卡脖子”等问题,亟须通过数绿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基础共性技术集中攻关。

在重点企业有效促进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重构制造流程与商业模式的系统工程。传统工业企业往往受益于原有生产技术与设备,受制于落后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缺乏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亟须通过加强数字化转型供给水平与政策支持,为其疏解数字化转型痛点、难点和堵点,助其快速迈上“云端”。尽管数字企业掌握数字化技术,但往往对工业生产流程与绿色制造标准缺乏了解,有必要鼓励其开发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数绿融合发展新生态。

数绿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完善数绿融合发展的顶层机制设计。应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地区建设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端产业孵化经验。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导向,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路线。依托相关试点园区与企业探索两化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尤其是鼓励领航企业培养产业特色人才、建立行业大型数据库、加速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促进能源智能化管理、塑造产业链生态能力。夯实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促进区块链、智能合约、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绿色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构建数绿融合发展的区域联动模式。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东高、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又高于东部地区。为此,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扶持力度,加快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数字中国建设一体化推进格局。尤其是推动“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大力发展算力产业,充分保障“东数西算”工程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可通过跨区域共建项目在数字新基建、数字物流、能源互联网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传统工业与数字化、低碳技术深度融合,全面实现以信息化产业带动实体产业转型发展。

发挥数绿融合发展的空间辐射功能。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实现数字经济发展软硬件互联互通。在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制定城市群数绿融合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加速城市群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整体升级,全面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软服务环境方面,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应大力引进高层次数字技术人才,并在中心城市开展数字化工业软件合作,共建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与智慧供应链。

激发数绿融合发展的产业联动效应。应以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数字化产业循环体系构建、“双网融合”统筹布局为抓手,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可借助严格的行业标准与节能政策,倒逼传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能耗企业引进与研发数字化技术、开展工业流程再造,以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制造。加快循环产业大数据库与工业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再制造产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通过打通全产业链信息壁垒焕发循环经济发展活力。在保障能源数据安全的条件下,依托能源互联网充分释放能源大数据价值,推进其与工业互联网的“双网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乃至全产业链重塑。

健全数绿融合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宣传、行业培训等形式,促使企业明晰区块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生产流程的提质增效与节能降耗方面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加快培育数绿融合第三方咨询机构与供应商,针对设计、制造、消费、回收与处理全生命周期的数绿融合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与解决方案。建立数绿融合多元化融资机制,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涌向数绿融合关键领域。大力培养数绿融合综合人才,既要通过高校“新工科”等项目建设推进数绿融合业教育,又要提高企业高管工业智能化管理能力,发挥企业家精神在数绿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邵帅、徐乐,分别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A08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