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刘志彪:在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战略是从市场需求规模方面增强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从优化供给结构方面提升发展动能和质量,把两个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一方面要利用市场的聚合力、引力去拉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以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说,要实施基于扩大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什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扩大内需

一般来说,创新的动力除了来自创新者的兴趣、利益和使命外,主要来自社会需要尤其是市场需求。需要或需求可以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和社会组织形式,把创新者最初的设想和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这种需要主要体现为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指向,市场需求为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前景;二是激励,市场需求对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和研发投入强度产生了巨大的利益激励;三是促进,市场容量变大有利于社会分工,分工有利于促进生产率提升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四是压力,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为了避免失败、基业长青而必须始终不断地创新;五是引力,巨大的市场规模产生的各种商业机会,会对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创新要素产生虹吸效应,从而通过集聚和溢出促进科技创新。

只要是市场需求,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一般都会对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上述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来源的需求,对一个国家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和促进形式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阶段,中国积极嵌入的全球价值链中,来自本国之外的需求(外需,或国际外包订单)确实有利于学习模仿型的技术创新,但它却是一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以“打工”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开放型经济,几乎不可能促进中国企业大量涌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相反,国际发包方经常还会因为担心国际代工者的学习模仿能力强,存在反超效应而时刻提防,甚至反击、阻碍后者的进步。与此不同的是,来自一个国家内部的内需,将培育出本国发包企业或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企业的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有利于本国企业掌控产业链的关键和高端环节,获取较高的附加值率。这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的巨大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之所以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因为这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决定的。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从供给方面具有扩大内需的效应。

创新者可以明确地替消费者或者需求者、使用者以商业化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潜在需求。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绝大部分消费者或需求者并无可能明确无误地向企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潜在需求或需要。这种潜在的需要,经常要借助于创新者的发明创造来激发或者唤醒。

各种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发明,为世界提供了新种类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多地获取收入甚至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由此扩大了市场总规模。以创新发明为特征的技术进步,虽然会直接减少本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它们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行业和需求,如人工智能,在降低重复程度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增加许多研究性、消费服务类的新岗位。

创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张的机遇。生产单位产品或提供单位时间服务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意味着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可以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和市场需求扩张。另外就是随着生产率上升,平均工资水平、福利水平、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改善和提升的可能性空间。

创新发展通过改善结构从而带来资源的配置效应上升,增加社会总财富。当一个社会中因创新而使某行业收益上升,导致资源从低效率行业流入到高收益行业现象增多,这时就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这种结构变动不仅表现为增长效应,而且表现为总市场规模的提高。

因此,通过鼓励创新发展来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应该是一种能产生最佳效应的政策途径。创新驱动的发展,在什么时候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相冲突?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创新低效率导致,即巨大的创新投入没有能够提升社会生产率,生产率的上升不能弥补和消化创新的支出;一种是分配体系出了问题,即创新所导致的社会生产率上升速度,低于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引起了企业成本上升和社会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开放中实施基于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基于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目标是要重塑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不是不要外需和出口,而是要针对国际循环为主的缺陷,把它转型为基于内需的高水平开放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可以预计到,在这种对内对外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中,基于内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培育出我国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的新的动态竞争优势。

依托国内市场高水平引进来。“引进来”的重点是全球先进科技、智慧、知识和人才。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它们融入我国的产业体系,改造落后的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逆向发包方式,利用我国强大的内需吸收发达国家的智力和智慧,让它们以互利方式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技术设计和解决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训我国产业技术人才队伍。“逆向发包”也可以是走出去投资的方式,通过雇佣所在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让他们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提供技术研发、产业创新服务。

背靠国内市场大规模地走出去。“走出去”至少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增强中国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第一,推动我国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推动我国高铁、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车和新能源电池等走向世界,向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市场渗透和延伸;第二,依托我国市场规模迅速成长的“母市场效应”,可以在“走出去”中就地“虹吸”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人才,以此服务于国内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提升;第三,可以鼓励我国一部分有竞争力的产能企业参与其他自由贸易区等的区域投资,增加中国企业进出口活动,拉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在国内市场容量的支撑下,建设有利于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链和产业组织。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产业组织是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实践中一个现代产业运行的最佳状态,是在进入(退出)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一个产业内形成了由若干巨大规模企业具有支配性地位,同时存在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之配套的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政府的竞争政策就要走入前台,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容量超大的优势以及内在调节作用。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巨大规模企业稳定市场和竞争秩序的作用,又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市场应用场景。

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提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就是要汇聚更多全球智慧和资源为我所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要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技术、知识向我国集聚、集中、集结。如果我们可以基于内需千方百计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可以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才资源的地区间流动,就能够快速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不同地区间收入和福利上的差距。这构成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我国基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政策目标。

基于内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取向

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需要相关政策方面的系统设计和顶层设计,至少要在扩大内需与创新驱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联动效应。

在宏观层面上,以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率为基础,实现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出发点和直接途径。但是如果这种扩大没有以生产率提升为基础,扩大内需就是建立在虚幻的沙滩上,最终与扩大内需的初衷事与愿违。但是作为一种倒逼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的机制性手段,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提高劳动者收入、福利和安全的保障底线,是可以作为政府处理上述矛盾问题的政策启动点来考虑的。发达国家进入以消费为中心的现代增长轨道的实践也证明,提高劳动者收入、福利和安全的保障底线,可以产生良好的扩大内需的宏观效应。这需要政府把职能转向公共服务作为基本的制度保障。

在中观层面上,以形成垄断竞争市场的格局为基础,让大型特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充当产业链“链长”,为上游大量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隐形冠军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来自国内市场需求的商业化场景。“链主”有技术驱动型产业链“链主”与市场驱动型产业链“链主”之分。这两类“链主”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会在国际竞争中按照国际惯例和产业治理机制,培育自己稳定的供应商队伍,制定和监督生产标准、协调上下游价格等,形成一整套产业链运行的市场规则。这些运行规则往往能够从市场层面自动解决某些创新难题。

在微观上,以补贴消费者(使用者)为主实现企业技术和市场双重追赶。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赶超。只有实现了技术追赶,市场追赶才有现实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市场追赶,才能为技术追赶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两者关系是互为条件的,微观经济政策的设计,就是要促进两者正向循环。比较合适的微观政策扶持方式,是对使用者或者消费者进行补贴。这一方面可以刺激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产者竞争消费者的过程中,遴选出消费者心目中真正优秀的企业,同时也有利于铲除这方面的腐败土壤。另外,在建设强大资本市场强国的背景下,还可以考虑让真正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发行股票,以体现政府对高风险型科技企业投资者和科技创新行为的特殊支持。这种政策支持因为有市场作为支撑,不仅激励力度大,而且符合国际通行规范。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创设院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刘志彪   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