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深刻领悟“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论智慧与思想伟力

摘 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和对时代大势的精准把握。人心向背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事业兴衰,深入践行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理念,有利于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与问题。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进理论学习,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升政治执行力,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冷暖系于心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关键词:人心 政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群众观 长期执政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所在,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决定着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认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历百年发展,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早已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向背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依然需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的强大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论依据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把握洞察时代大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深刻认识。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入学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立论基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王侯将相、杰出人物主导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的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第一次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动力源泉等一系列问题。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无论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还是社会变革的推动,“人”始终是主体,整个世界历史是在“人”的劳动中创造和不断推进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深刻阐明了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把握历史主动,开创历史伟业。列宁曾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这一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难以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也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没有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就难以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也难以积淀起改革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物质条件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难以探索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路径,也难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途漫漫,唯有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最深厚、持久的力量,才能在未来风云变幻中保持战略定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行。

基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时代认知

民之所盼即是政之所向。美好生活、幸福生活是时代变迁中始终横亘于人民心底的愿景和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回顾百年历程,从民族解放到温饱问题解决再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让人民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凝聚起了踔厉奋发、砥砺奋进的磅礴伟力。

“美好生活”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还包括精神文化的充实、公平正义的追求等诸多方面。立足于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演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要论断。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国之大者”,是中国共产党的的行之所往,要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期、机遇期,不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等领域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稳定。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价值意蕴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具有深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观在理论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和发展,其对未来的国家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利于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人类历史的推演来看,只有体恤民众、顺应民心,政权才能稳固;与民众离心离德,政权就会分崩离析。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有的奋斗、规划和布局都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被侵略、被蹂躏的悲惨命运,争取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通过一步步努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富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也获得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红色江山得以稳固。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执政最坚实的依靠和最牢固的根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认同是最强的力量。人心向背关乎无产阶级政党的前途命运乃至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3]争取民众的支持和认同是现代政党政治实践中的根本遵循,要想在新时代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创佳绩,党的根本宗旨不能忘、人民立场不能丢;否则,就会脱离人民、失去人心,逐渐走向腐化堕落,最终动摇执政根基。

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突出矛盾与问题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风险挑战,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汇聚了迎难而上的强大合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跨过了一个个险滩、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取得了一个个辉煌和胜利。新时代十年,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群策群力之下,我们又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冠疫情防控等困难挑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才能化危为机、破浪前行。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下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刻。在内,党的执政面临“四大危险”,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类风险矛盾交织,改革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借助各种手段企图遏制我国发展,外部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应对时代之变,人心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4]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强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视人民群众的诉求,在改革中汇聚民智、凝聚人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践行路径

坚守人民立场、旗帜鲜明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以理论学习、作风建设、执行力提升等为抓手,夯实党长期执政的“人心”根基。

持续推进理论学习,强化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牢记我们是从人民群众中走来的,人民立场是我们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

坚定的理想信念仰仗于持续不断的思想理论学习。从建党之初起,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与理论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实现了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古田会议解决了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问题,实现了全党全军思想上的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通过整风运动等进一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把准了政治方向,站稳了政治立场,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通过广泛开展四项基本原则宣传教育,以及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等,深化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如火如荼,更进一步强化了全党上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夯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根基。

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肩负着更多新的任务与要求,但理论学习仍不可偏废。要不断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推动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要鼓励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群众观的学习,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邓小平同志曾经鲜明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6]党的纪律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与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注重纪律和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27年,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首次提出了“政治纪律”的概念,认为党内纪律十分重要,其中政治纪律尤为关键[7]。此后,《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出台,党的纪律作风建设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纪律作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尤其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出台和巡视、巡察制度的健全完善,党的纪律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形势下风险和挑战叠加,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有利于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持续推进和稳定发展汇聚更强合力。强化纪律作风建设,首先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总章程、总规矩,是党的政治主张、政治立场、政治意志的具象表现,是全党思想与行动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尊崇党章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坚持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按党章要求规规矩矩办事,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8]要把党章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作生活之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初心与本色。其次要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建设。要想推动纪律作风建设科学化、规范化、严密化,就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费心力、下苦功。要紧盯授权、用权各个环节,划明责任边界、理清权力清单,强化对权力的全流程监督,确保公权力始终运行在正确的、为民的轨道上;各项制度设计彼此之间要有效衔接、形成联动,确保整个机制高效运行,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调整制度政策,扎紧制度的笼子。三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作风问题是党性的展现,不良之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就会割裂我们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纠正“四风”,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净化政治生态,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四是要驰而不息抓好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这么强力反腐,对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反腐倡廉,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的信任与支持日益增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整治一切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坚决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提升政治执行力,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而奋斗、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是我们恒久不变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需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在系统、全面地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的基础上,将其与自身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并推动其转化为我们党的方针政策,为现实工作提供指引。坚决贯彻党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方针政策,就是在讲政治,就是在守护人民的利益,就是在为人民利益而战。对党忠诚、为党尽忠、为民尽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坚定不移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做出了无愧于历史、时代与人民的业绩。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勇担时代重任,切实推进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落地落实,才能带领全体人民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切实推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落地,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一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在识变局、谋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不断提升防范、应对、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自觉将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体悟践行于日常工作之中,坚守为民情怀与价值理念,审慎用权,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的有效衔接,因地制宜、造福一方。三是要做到守土有责、负责、尽责,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以久久为功的毅力和抓铁有痕的决心,坚定不移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在此过程中,要握牢发展这条主线,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构建好新发展格局,通过一系列推动发展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个不重视政治、不讲政治的政党其必然会走向衰败。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引领中国乘风破浪的巍巍巨轮,在百年的奋进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开创辉煌伟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冷暖系于心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问题,只有始终坚守“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冯文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5—256页。

[2]《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80页。

[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08页。

[8][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7页、第152页。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