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如何以历史和时代的宏阔视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需要不断求索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命题。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是中坚力量。因此,应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世代特征,全方位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开创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青年工作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指明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同时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①,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如何以历史和时代的宏阔视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需要不断求索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命题。因此,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鲜明特征,全方位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开创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新局面。
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②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命运同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强国一代,呈现出鲜明特征。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理想。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出饱含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大任。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确立于人类的观念之中,根源于现实,却又因与奋斗目标相联系而指向未来时段符合客观规律的、可实现的想象。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理想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千百年来植根于我国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推崇的价值观就是“公”在前、“私”在后,这不仅是主观世界的共同体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共同体实践。无论是《礼记·礼运·大同篇》勾勒描绘的“大同”社会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先贤诗句传达的人性操守,均体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可以说,己、家、国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中从来都是一体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石,国是家庭绵延相续的保障,己是联结家庭和国家的基点,这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建立起爱己、爱家、爱国相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文化根基,其凝聚而成的爱国主义精神镌刻在每一代青年的精神图谱之上。其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从革命之初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愿景,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实践探索,都蕴含着中国人民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期待,无数青年为此投身于时代征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青年在见证我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自觉自发地将个体的人生道路选择融入蕴含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他们投身于无数平凡的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自我价值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有机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作为。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③可以说,历史的发展是每一个世代青年接替作为的结果。青年发展的过程和目的是人的现代化,青年的现代化推动国家的现代化,二者同向同行、并时出场。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前未解决的问题、当前新出现的问题导致风险叠加。面对困难和挑战,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前代人奋斗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社会历史结构意义上的社会性与实现个体自身发展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之中实现人生价值,将自然和社会意义上的“小我”转向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中我”,进而树立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大我”,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高素质。首先体现在身心素质更好更强,能够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职业选择丰富多元,发展流动畅通自由,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享有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新时代造就新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身心素质向好向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发挥着先锋和骨干作用。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大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当代青年以前代人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出去”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同时以自信、包容的态度讲述中国故事。比如,2020年,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应对新冠疫情网络会议上,中国青年代表向全世界介绍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分享科学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可以说,科学理性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理个体、国家、世界三者关系的基本立场取向。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全方位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④这一论断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我们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认识把握、统筹部署、系统落实,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从政党政治的理论视野准确定位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一方面,从青年与民族、国家事业的关系出发,任何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要靠青年延续,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对待青年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对于国家事业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每一代青年都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另一方面,从政党政治出发,中国青年的命运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紧紧联系在一起。就政党来说,执政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落实党的纲领和信念,把握国家发展方向和具体运行情况,以多种途径对国家政治生活实施影响,协调人民群众、其他党派、社会团体等的关系以获得支持。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倾向、对执政党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巩固及发展。同时,青年群体代表未来,其对政党的政治认同程度关乎政党兴衰建设。此外,就青年群体来说,政治社会化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政治社会化要求青年个体树立和培养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近的社会价值观,并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是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的立人之基。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⑤一方面,把远大理想和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引导青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融入自己的人生奋斗之中。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要秉承由信而爱的生成逻辑,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同时坚持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是处理好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我国青年工作始终坚持“历史进程中的青年”视角,这涉及到青年与历史、青年与社会的两对关系问题。在青年与历史的关系上,我国青年工作采取多种方式从各个方面引领青年正确认识时代的主流方向和自身的历史价值,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将青年与社会变迁相结合、与时代进步相统一。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上,我国青年工作坚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判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⑥青年的本质与表现要置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情境下去建构与解构,这是环境创造人的具体体现。青年的主体性是人的自我相关性,是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本质规定性。青年的本质是发展,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人在创造环境的具体表现。青年工作对青年的引领,实质上是引导青年的社会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实现青年与环境互相渗透、互相构造的历史性过程。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我国青年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青年发展为本,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内核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青年工作紧扣青年发展的时代命题和现实问题,根据青年的世代特征与发展特点,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满足青年生命历程中有关教育、婚恋、就业等方面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通过政策保障、服务保障、工作保障等手段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和支持体系。
五是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优势和动员能力。我国青年工作的开展依托共青团主导的“大群团”工作体系,其中既有垂直结构的共青团系统的组织体系,又有横向的、覆盖全面的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有广泛的动员能力,可以推行规模化、组织化的教育活动,例如“青年文明号”活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活动等,不仅为青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在全社会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
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工作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⑦这是对新征程上青年的深切期待,也是殷殷嘱托。因此,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使命,整合国际社会青年工作的有益经验和国内百年来青年工作的实践经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制度体系。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增强青年工作全面性、普惠性、服务性。坚持全面性,是指青年工作应尽可能涵盖青年的全部生命历程,针对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规避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导致的生命历程“断裂”。坚持普惠性,是指青年工作应当惠及全体青年,在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保证可持续发展。坚持服务性,是指青年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走近青年、了解青年、服务青年,把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求转化为开展青年工作的目标和动力,不断提升服务青年的能力。
其次,坚持扎根本土、面向国际的理念。其一,扎根本土。在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特点、充分认识新时代好青年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准确定位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坚持本土化的发展取向。一方面,青年工作要归纳、总结我国过去百年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取其行之有效的精华,去其不合时代的落后。另一方面,应有意识地推进青年工作的在地化,不同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青年工作和青年政策在地化为适应本地的工作方式。其二,面向国际。积极吸取国际经验,在立足本土的前提下,取其精华,推动我国青年工作的现代化转型。目前,国际社会在青年工作、青年政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方法。例如,2018年9月,联合国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全系统青年战略——《青年2030:联合国青年战略》,旨在促进全球18亿10至24岁的青年在推动全球形成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再次,坚持加强政策协同,特别要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一方面,发展和完善支持青年发展的制度体系。我国涉及到青年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已经全面搭建,国家层面颁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所有省份都已经颁布了本省份的青年发展规划,还有部分地市和县区也颁布、形成了本区域的青年发展规划和青年政策体系,积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加强协同,推动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青年工作大格局。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是要将青年工作纳入本地的工作大局,提高青年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坚持部门联合,是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共青团为协作中心,建立与其他部门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坚持社会协同,是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青年工作支持网络。坚持公众参与,是要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形成联动共育机制。
最后,坚持科学化、制度化以及标准化的工作逻辑。在科学化方面,坚持将循证科学作为青年工作与青年政策的基础,构造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青年数据库、搭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对青年工作的效果与青年政策的效应作出准确评估。在制度化方面,建立青年部门的整体性治理模式,加强水平结构的跨部门协同性与垂直结构的工作机制实效性。在标准化方面,围绕青年工作的开展以及青年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等环节制定标准化的政策工具,例如工作手册、技术文件、问题清单等。通过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全面推进专业化,实现青年工作有理论可依、有方法可用、有证据可循、有模式可考。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是中坚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锻造更加强健的身心素质,激发更为强烈的创新创业热情,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庆帅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释】
①④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545页、第540页、第501页。
⑤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责编/孙渴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