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建设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开放创新生态能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有机配置、改善创新环境及提升国家与地区的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决心,也为新形势下推动更高水平的科技开放创新合作指明了方向。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新开发的过程需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切从头开始,而是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自立自强与借力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开放性、流动性,技术转移和产业重组不断加快,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这需要我们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创新资源的聚集需要做优环境与涵养生态相结合。实践证明,哪里创新环境好,技术就往那里去,项目就往那里投,人才就往那里奔,资本就往那里流。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是开放的生命。而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够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要形成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配置力,既要厚植国际化的创新环境,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

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入需要内联市场和外促合作相结合。巨大的国内市场,往往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强大磁场,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科技合作的新优势。但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科技创新,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搞“小循环”,要在参与国际创新中搞“大循环”,在与各国的相互学习中实现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我国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建设成效

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更广。从国内看,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00多家,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从国外看,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4项行动。如分三批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

共创共研的伙伴更多。目前,我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有关国家建立了十大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拉美等建立了七大科技伙伴计划。我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已达到67家。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与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联合资助。

合作创新的渠道更宽。目前,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专家学者超过1200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支持中外合作方联手解决基础研究领域难题。试点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主动设置了全球性科技创新议题,如实施“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制定“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如何进一步推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开放合作仍然是大势所趋。中国的科技创新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开放创新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国际科技合作中项目合作重心呈现“此消彼长”的合作态势,国际主导型和参与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等等。这需要我们用系统思维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共创生态,推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夯基垒台,在打造国际化科研环境上下功夫。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一是优政策。要锚定“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等目标,打通外资、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的痛点、堵点。以创新大联合、大协作、大集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组织、运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与国际接轨。既要织牢知识产权保护的“金钟罩”,也要让其成为创新者的“价值流”“现金流”。二是筑平台。要围绕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一批全球人才愿意来、主动留的国际科创“胜地”。加强同科技发达国家联合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三是强服务。要持续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创新营商环境建设。推进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力度,支持中外学者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

汇智聚力,集成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一方面要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和支持力度,紧扣“四个面向”设立一批全球性创新课题和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向全球选取高手、强手来华开展研究。鼓励和引导跨国公司、科研机构来华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与沿线国家科研资源互联互动,建立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和网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全面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通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方式,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内联外引,构建高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体系。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这就要求我们将“一亩三分地”的封闭思维转变为内联外引的国际合作思维。一是织密合作网。不断释放“组织+”的合作优势,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发联盟等新型组织,推动跨国、跨界创新链“筋骨”相连。二是组建交流群。加强国际学会联合体、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智计划基地等平台建设,主动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积极举办全球性的科技创新年、科技对话合作、科技峰会等,丰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三是扩大朋友圈。倡导全球创新共同体意识,推进与各国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打造互利合作的创新共同体。加深与国际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鼓励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扩大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对外合作交流。

深根厚植,充分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市场规模越大,应用场景越丰富、数据资源越丰富、创新成本越低。应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一方面积极塑造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对接,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科技创新的数据资源。建立高效有序的数据开放、数据共享和数据协调、数据服务等机制,保障各类数据的分级定准和安全高效流动。鼓励将数据作为重要资源要素纳入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促进数据市场的有效运转。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资源高效联通和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开放创新   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