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新旧能源转换须有序协同衔接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双碳”目标实现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供给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因此,新旧能源转换,必须有序协同推进,才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自主。

能源结构的优化需要兼顾短期和长期利益。当前,我国能源供需结构与“双碳”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能源结构已持续调整优化,但面对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现状,新能源系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新能源的波动性远超预期,替代风险较高。在新能源缺乏自发调节工具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传统能源来弥补新能源波动时出现的缺口。二是低碳转型资本需求较大,所需投资不足。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分别为56.4%、17.7%和8.7%,非化石能源占比17.2%。尽管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所提升,但总量仍然相对较小,这是由我国资源禀赋的现实情况所决定。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无论从成本还是供给稳定性而言,市场选择与“双碳”目标都会存在差异。在短期新能源无法成为能源消费主体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传统能源的清洁低碳利用以及加大碳捕捉和封存能力,如何发挥煤电在新能源供给过程中的调峰、调压功能,是实现新旧能源短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新旧能源转换的有序衔接。

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必须作好平衡。能源安全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2月1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称,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出现新的变化,即原油进口量在上年度首次下降5.3%的基础上再次下降1.0%,而天然气进口量首次出现下降10.4%。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5.08亿吨、同比下降1.0%,对外依存度降至71.2%;天然气进口量在多年连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22年进口量1520.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0.4%,对外依存度降为40.2%。此外,4月15日发布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22—2023)》预计,2023年世界油气市场将恢复至正常供需空间,非市场因素将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油气价格将出现回落,其间存在起伏波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世界油气产量和消费量将出现小幅下降。而在国内,随着经济结构有序转型、“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开发持续推进,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将呈现逐渐乐观的态势。预计2023年,中国石油产量将稳中有进、持续增长,进口规模将不断缩减。可以说,“双碳”目标与“稳油增气”目标并行不悖。但是,如何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如何建立技术领先、自主可控、全球布局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何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新能源系统发展的软环境等等,均需跨部门、多领域共同发力,强化统筹协同规划,以实现能源自给的途径。

“双碳”目标下能源安全的战略和路径。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大致呈现为:在碳达峰之后,或将呈现稳中有降,逐步下降且越来越快的趋势。鉴于上述情况,这条路径的主要依据有两个。第一个是能源经济系统的惯性;第二个是碳中和的核心需要靠技术引导,而依据技术的发展规律,可能到2035年之后,能源技术的突破会极大地带动碳排放的下降,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化石能源进行清洁化利用,确保化石能源支撑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地位稳固。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柔性智能电网建设和储能基础设施建设,较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以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国际化能源交易平台为目标,运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创建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平台,实现国际化能源交易平台建设,突破交易信息的快速共享技术,通过先进的5G通信技术和全面感知技术,实现能源大数据的快速采集、传输和智能信息处理。同时,仍然需要完善碳市场建设,引导能源行业循序渐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