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的学理化阐释,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理论讲授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课程思政设计应当在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基础上注重顶层设计,引导学生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大兴调查研究,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回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守正创新,激励学生在学理交融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关键词】课程思政 理论迁移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式,高校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育人化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要将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理论讲授有机结合,防止课程思政教学形式的表面化和教学效果的单一化。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针对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和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对科学内涵、生成机理、逻辑结构缺乏深刻揭示等问题,需要把握好学理基础和学科实践的内在关系,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相应机制,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治国理政方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注重顶层设计,引导学生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渠道,同时也是锻造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专业课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间建立起交流融合的桥梁,从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论深度。
为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将课程理论与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有机结合。例如,在社会学专业课程中,许多社会学理论阐释了在社会大变革和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构想和方法。但部分西方国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群体分化对立、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等社会问题,导致本国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福祉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以下疑问:中国的发展会步西方国家的后尘走向极化和对立吗?是否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课程思政要通过专业的理论有效回答学生的疑虑。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迁移的能力,而理论迁移的实现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教学为载体,提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针对性和鲜活性。在讲解现代化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充分收集资料并发表见解,同时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展现当前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社会问题。通过启发式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西方式现代化存在的诸多弊病,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自觉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还应当注重将理论教学与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相结合。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国家面临着冲突对抗、发展停滞、治理赤字等诸多难题。面对现有专业理论和教材知识无法解决的困惑,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设计时更应当利用理论迁移的方法,充分发掘古今中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不同文明和谐相处、交融互鉴的方法和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途径。引导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内心上认同其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大兴调查研究,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回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的社会学是科学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工具。当前,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研究设计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讲授、轻调查实践的倾向。但是从学科性质上看,关注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社会是包括社会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的使命。其中,调查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将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教学和实践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出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面对一些专业课程中调查研究实践的表面化、作业化现象,需要从课程思政设计入手,构建起专业课程体系中调查研究的学理性与党的调查研究理论的融合机制,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调查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可靠的方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需要我们直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教师和学生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城市社区、乡村农户、企业学校,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研究和理论关怀的对象,在倾听人民心声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理知识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广泛的调查研究切中问题要害,为发现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提供新办法、新对策。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同时,我们在经济社会领域也面临着新的亟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鲜活的社会生活,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时代脉络,将调研的重点面向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结合调查研究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总结出适应我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具有自主性和独创性的理论,在推动专业理论革故鼎新、不断发展的同时,科学回答时代之问。
需要深刻认识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将之融入到课程思政的设计和运用之中,将党的调查研究经验有机融入课堂讲授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认识社会、解释社会的方法论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的热情,提升其专业认同感、学习获得感。
坚持守正创新,激励学生在学理交融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和学术资源,两者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当前,要着力解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与思政课程衔接和融合不到位、课程思政对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话语体系的协同作用不强等。
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中,要坚持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多种创新方式和途径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学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以共同富裕为例,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重点讲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等时代背景、宏观意义,而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重点阐释共同富裕的学理意义,可以将共同富裕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对于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社会流动、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以及为世界减贫和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议题中,思政课程会重点讲解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在社会学专业课程中可以重点讲授: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西方国家城市化理论和城乡政策的纠偏,促进了城乡统筹和融合发展,走出了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中,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理论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听懂并讲好中国故事。
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创新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就需要课程思政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立足中国现实,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现象、用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上述要求的基础是做到学理交融,在专业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中体现育人自觉。例如,在讲授社会治理相关概念时,可以通过专题研究、课后读书会等形式,使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分享讨论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中国的社会治理是在吸纳总结古今中外优秀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的重要实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社区进行实践教学,使其在实地调研和与社区干部、居民交谈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不仅有效协调了社会关系、维护了社会秩序,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思政设计应当着眼于将学生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贯穿其学业培养的始终,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融入学生的价值追求之中。
(作者分别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2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新时代超大城市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课程思政专题教改项目“社会调查类课程中党史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新华网,2022年4月25日。
②李友梅:《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6期。
③徐永祥:《理论自觉与实践建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学科使命》,《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2期。
责编/马宁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