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

【摘要】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有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和农情的中国特色。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通过推动“大农业”,巩固“大安全”,培育“大食政”,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大国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②本文将讨论如何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农业强国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各国都应根据本国历史和自身条件,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学习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具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文明只有特色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这一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传统和精神追求。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一味学习模仿他国经验,采纳其价值标准,会因不适合自身的文明土壤,难以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迈向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迈向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是现状描述,表明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总定位。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通过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安排部署了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科技装备、收益保障和利益补偿机制等内容,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内容。实现农村现代化,要通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农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地权益、农业支持、农村金融等方面作出政策部署,以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清晰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指向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通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并且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也既有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和农情的中国特色。

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就需要让农业强起来,不仅依托农业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还要汲取和遵循全球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普遍规律③,以农业强国为基础,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环顾全球,世界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农业作支撑。④但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需要通过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大、消费量大、市场影响力大,必须立足自主,制定独立的农业国际战略。⑤中国农业表现为“一大两多”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总量大。中国的粮食产量、消费、进口均为世界第一,具有超大规模人口与市场的“巨国效应”。⑥二是品种多。中国人食谱广泛,食物种类众多。各类食物品种一应俱全,产量大多稳居世界前列。三是类型多。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孕育出了数千年的农耕、游牧、渔猎三大农业文明,发展出由热带农业到冷凉农业的各类型农业。

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我们将这种基本国情决定的食物安全战略称为“供给保障论”。以此为基础,更加重视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农业的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这种食物安全战略称为“体系治理论”。以此为基础提出“食物主权论”,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规模优势也会有规模劣势。规模大,会产生规模优势,有农业多样性和多功能性,有市场影响力。但也有成本效益之虞、结构不良之忧。因此需要改变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强”体现为力量强、能力强、竞争力强。这意味着我们要提高效率和效益,保障在食物安全问题上没有软肋,不会因食物问题受制于人。当前,由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特征较为明显,至少有如下三个表现:一是相对规模小。“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二是竞争力较弱。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曾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制约,在农业开放和长期耕作压力下,受到补贴“黄线”和资源“红灯”的双重约束,使得一些农业政策很难找到施展空间。三是效率较低。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中国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都相对较低。在农业生产效率上,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的25.3%。“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为此,我们要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笔者综合各类农业强国指标,筛选出了五个指标,从经济强、结构优、效率高、水平高和已转型五个角度来衡量农业强国。⑧五个指标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城市化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本化水平(农业劳均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农业就业水平(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由此,筛选出两类综合农业强国和两类特色农业强国,共四类农业强国:

第一类是主导型综合农业强国。美国作为单极霸权国家,不仅是农业强国,而且依托其农业强国地位,推行主导世界格局的国家战略。美国主导了世界农业贸易与分工格局,制定并实施了主导世界农业格局的农业战略。

第二类是顺应型综合农业强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在农产品产出水平、多样性、出口贸易上都具有优势,但由于只能顺应世界农业贸易与分工格局,故称为顺应型综合农业强国。

第三类是多项特色农业强国。特色农业强国虽然不具备综合实力,却各具特色。如果一个农业强国具有较大体量和国际影响力,农业类型也相对较多,可称为多项特色农业强国。比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农业人均自然资源不如综合农业强国,甚至在多项农产品国际贸易上长期净进口,但依然是农业强国。

第四类是单项特色农业强国。如果一个农业强国具有较小体量和国际影响力,农业类型相对较少,可称为单项特色农业强国。如荷兰花卉产业、丹麦肉类产业、新西兰畜牧产业发达,以色列设施农业技术引领全球。单项特色农业强国在某一两类农业产业、农业类型或农业科技上,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体量虽小,影响较大。

这五个指标和基于指标的分类,间接呼应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强国建设要求。与这些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业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供给保障能力可以比肩已有农业强国外,其他方面还有长足距离,需要不懈追赶。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就是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同现有规划相衔接,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为此,需要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保持和巩固我国“农业大国”地位。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经济体量和发展要求。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也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加上世界最大制造业大国、最大农产品消费大国地位,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为此,我们要保持农产品生产总量稳定,农业产业和产品类型丰富,重要农产品储备供给能力充分,并维持农业总量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

为保持和巩固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的核心是总量安全,没有总量,就谈不上质量保障和结构优化。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进一步促进碗里的食物更加丰富健康。二是发挥多元价值和多种功能。与绝大多数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业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农业产业多元、产品类型多元,中国人的食物来源多元。保持我国“农业大国”地位,需要发挥农业多元价值,发挥乡村多重功能。三是把握我国“三农”的基本特征。“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正确认识小农经营的历史传统和基础地位。国际粮商推动的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去小农化”,而国际食物主权运动的兴起却促进了“再小农化”(Repeasantization)。“再小农化”并非指倒退回到原始农业状态,而是通过小农户生产的再次兴起,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提供多元食物,带动就业创业,实现资本的在地化经营、知识的在地化重构、生产要素的在地化利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并为全球提供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第二,建成“大而强”的农业强国。农业强国具有五大特征: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经过长期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已经具备了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基本条件,为此需要朝着“五强”建设发力:一是提升供给保障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通过践行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二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装备自立自强。在耕地、水等各类农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要通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缩小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的差距,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三是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近些年,我国一直推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这三大体系建设。而要实现经营体系强,就需要提升经营能力。为此,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四是提升产业韧性。韧性治理已成为应对复杂多变形势的重要手段,更具自主性、适应性和变革性,也更具可持续性。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使得农业产业体系也必须具有多主体、多中心、多元化特征,以应对复合型风险带来的诸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五是提升竞争能力。提升国家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培育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掌控权。在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对外开放步伐还将稳步加大。为此,需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食物体系治理,培育农业国际竞争优势。

依托农业强国建设,我们需要一步步推动“大农业、大安全、大食政”,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一,推动“大农业”。在全球食物治理陷入“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困境时,中国确立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让各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此,需要树立大农业观,通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综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巩固“大安全”。“大农业”会巩固“大安全”,确保食物主权和国家总体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这部分提出:“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这些内容都表明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要由以数量安全为核心的供给保障论和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体系治理论,转向以权利安全为内核的食物主权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三,培育“大食政”。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农稳社稷。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表明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权保障体系。“大食物观”的提出和不断强调,要求我们的粮食安全观念要不断升级,并着手以整全治理,承担参与全球食物安全治理的国际责任。在整全的人(主体)和整全食物(客体)基础上,构建整全治理体系,⑨从“吃饱”(粮食安全)这样的单一治理,走向践行“大食物观”,拓展食物多种来源,统筹食物体系,推进营养安全、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主权安全等多元治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项目“跨界合作与整全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XNL012)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

③姜长云:《全球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普遍规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11期。

④唐仁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5日。

⑤周立:《世界粮食危机与粮食国际战略》,《求是》,2010年第20期。

⑥周立、罗建章、方平:《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疫情危机、全球本土化与有组织地负起责任》,《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

⑦周立、罗建章、方平:《21世纪中国的食物安全与食物主权》,《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10期。

⑧周立:《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兼论大农业、大安全、大食政》,《求索》,2023年第1期。

⑨周立:《食学自主知识体系与食事整全治理——刘广伟〈食学〉专栏研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