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对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应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加强舆论引导,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精神世界 精神富有 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①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对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当人民拥有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后,最终要通过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全体人民在精神上变得富有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作为“类”存在的人的现代化。②自现代化进程开启以来,是否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是否让人民群众共享了发展成果、是否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整体改善,直接关系到现代化道路的成败,也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道路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已经拥有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前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可以为推进物质文明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也可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引领、文化滋养和智力支持。从精神层面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分别从人的需求的不同层面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物质财富的富足为精神的富有提供坚实的基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当整个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使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优势,不仅体现在中国仅用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输出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创造了新的文明形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是对西方“资本文明形态”的超越。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文明形态”是截然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中,资本占主导地位,无论是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人的价值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资本的力量都深深地渗透在其中并起着支配作用,形成特有的“资本文明形态”。以资本实力最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典型的美国为例,无论是其政治生活,还是其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普遍地“形成以垄断资本为核心的各类权势集团”的资本主导型“权势主义政治制度”和权势主义的社会生活方式③,这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真实写照。西方现代化强调个人利益和享乐,西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给民众发放“福利”作为缓解国内矛盾的手段和政党博弈上台执政的利益砝码。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物质生活丰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的精神空虚和思想堕落,以及社会生活层面低媚庸俗的现象无处不在。相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以保证人民精神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行动指南,始终将人民的满意作为执政绩效的衡量标杆。

精神富有是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

精神富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当人民物质生活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就会更加凸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的生活中无不渗透着关于尊严、体面、自由等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碎片化、无序化、良莠不齐的文化供给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社会需要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民精神富有就是要提升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调动人们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想信念的认同,促使他们在遵守相应的道德秩序的前提下,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美好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凝心聚力。

精神富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文化利益、有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事情上。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对磨砺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结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富有的现代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改造世界、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是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精神富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富有,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双重内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衡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水平,不仅要看其物质文明达到的程度,也要考虑其精神文明呈现的状态。如果没有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现代化必然是如同“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没有根基和灵魂。同样,一个民族要复兴,不能光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有坚强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结果。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集全民族之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源泉,以实现精神富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第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全体人民不断求索奋进的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媒体传播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和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凝聚全体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借助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鼓舞人的士气、振奋人的精神,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传播丰富的教育内容,引导全体人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筑牢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人民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赓续和弘扬革命文化、借鉴和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发挥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的方向团结奋进。

第二,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事业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为全体人民提供品质精益、服务优良、品味高雅的文化产品,提升全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注重培育文化市场,为全体人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是大力推进文化产品的研制与转换。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既应重视文化产品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语义表达,还应注重使表达方式能更好适应网络环境和人民大众的接受心理。二是大力拓宽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通过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与渠道建设,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美和体验高品位的文化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平台,使全体人民能够随时、随地接受优良精神文化的熏陶。三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通过网络平台让人民群众共享云端文化服务,筹办“数字阅读”“线上课堂”“云游文化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居家也能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提升美学理念和审美意趣。

第三,加强舆论引导。共同富裕要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物质生活,还要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涵养道德情操、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精神生活,为推进共同富裕营造向善向上的良好舆论环境。一方面,应加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批评和匡正,对社会上存在的错误思潮和低俗文化进行批驳。另一方面,加大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宣传,加强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思想认知。同时,各大媒体应做到新闻报道有深度、理论评论有高度、融媒宣传有广度,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充满烟火气的优秀作品,更全面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树立全体人民靠自己双手努力、团结奋进的幸福奋斗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出一定力量。

(作者分别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列宁反文化贫困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CX2021098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②乔玉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的现代化新发展——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

③鲁品越:《美式民主的权势主义政治结构》,《光明日报》,2022年7月22日。

责编/韩拓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