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涉及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内部协调发展,也关涉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动态均衡。新征程上,需要直面人口发展呈现出的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新趋势,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出发,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制定实施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战略
人口总量、结构和质量上的新变化形成了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基本人口国情和人口背景。基于人口发展新形势,需要坚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好促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人口战略选择。
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人口发展战略需要明确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一是科学编制人口发展规划,把统筹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内部发展要素均衡摆到更加重要位置。二是综合运用人口普查、行政登记数据和大数据监测等方式,做好人口发展趋势分析,推进人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三是联合党政部门、科研院校、社会智库等力量,持续构建跨部门、跨学科关于人口发展研究方面的智库机构。
更加重视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和调整人口结构。当前,我国人口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远超数量压力,突出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应当着重关注人口质量提升和人口结构调整。2022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为16.9%,预计到2035年将降至10.5%左右;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9.8%,预计到2035年将升至30%左右。为此,需要持续改善人口结构,挖掘各年龄段人力潜能,持续释放人口红利。同时,强化人口素质红利,增强发展竞争中的人口质量竞争。
统筹人口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目标。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需要以系统观念谋划人口发展问题,兼顾多重目标,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战略选择上,应积极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科学开发人力资源,统筹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人口发展导向上,从重点关注人口数量变化转向多元化目标,统筹人口适度性、资源环境承受力与可持续发展力。
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公共政策体系,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出台人口均衡发展指导性政策纲要。面对新常态下的人口发展,要优化人口均衡发展的配套政策,实施系统、综合、全面的人口均衡发展行动。具体而言,在省级层面,编制人口均衡发展目标,完善人口流动、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在省域内,不同地区要依照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等差异,围绕统筹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要素关系,制定促进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此外,聚焦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政策。
完善人口政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根据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国家、社会、家庭共担生育责任的支持政策。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以预防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人口文化、技能与健康素质。同时,完善促进重点人群的共享发展政策。
健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单靠调整人口政策无法解决全部人口问题,还需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公共政策体系。首先,要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其次,保障重点人群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后,衔接好人口政策与人口功能区布局,加大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保护,增强人口承载弹性。
推动人口内部均衡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口发展既拥有强大人力资源优势,也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同时还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
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推动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延缓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一是维持适度生育水平,保持人口适度增长,构建以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为重点的人口政策体系。二是做好生育托育服务,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营造良好孕育环境。三是定期监测生育水平动向、评估生育政策效果,稳妥调整生育政策。
优化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结构合理均衡、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综合治理人口结构性问题,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就业创业服务,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有效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来改善人口结构。
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增强人口综合竞争力,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一方面,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扩展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此外,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合理引导人口分布。要把握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人口与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城乡区域间人口均衡布局。在具体实践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加强人口重点增长区、适度增长区、控制增长区、适度调减区的总体规划,调控人口空间布局。同时,围绕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促进人口与外部环境动态均衡
人口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密切联系。
推动产业结构与人口联动升级。顺应人口变化新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来提升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此,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调控人口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深化就业服务,提高企业对人口的吸附能力。同时,逐步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从业人口技能水平。此外,还需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支持体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现代产业集聚。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会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也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换言之,要科学建设城市群,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完善人口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布局与人口城镇发展相协调。同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需求给予保障。一方面,健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社会救助体系全覆盖。另一方面,均衡公共卫生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人口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人口质量。
严控资源环境质量监测。面对人口发展新形势,要抓住人口减量发展蕴含的新机遇,积极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具体而言,在加强人口政策与主体功能区定位衔接时,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或优先开发区域适度集聚。同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