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许多重大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做好“五个融合”这篇文章,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信息社会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大了新兴媒体的传播能量。思政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立足舆论引导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让互联网成为党员干部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等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这为我们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把“德育”摆在首位,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实施“五育并举”上同向同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统一。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统筹谋划、立体推进,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具体载体、平台和方式方法,使思政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
思政工作与文艺工作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要建好用好以文化和文艺产品创作者为主体的文化文艺工作者队伍,让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文艺工作有机融合。
文化文艺作品作为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文化文艺作品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近年来,小剧场、民营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文艺社群等新的文化文艺组织大量涌现,动漫设计制作人、视频抖音出品人、个人公众号、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化文艺群体不断增多,所创作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更加多元。必须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服务手臂,引导、团结这支队伍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创作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艺事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思政教育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融合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形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文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设计、立体运作、一体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坚持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在解答现实问题中讲好思政课,避免简单地照本宣科,从而提高“到课率”和“抬头率”。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工作者则是传道者。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局限于专业政工干部这个单一主体,还要拓展延伸至所有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敬业者、建设者。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技术工人等各类群体,那些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传道者。
“思政社会大课堂”之“大”,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格局之大,在于资源利用的视野之大,在于课堂建设的平台之大。把思政课讲好,需要从课堂走进社会,从课本走向田间地头,真正实现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者系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