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人口发展规律使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这当中,人民健康是人口素质构成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构建健康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一体推进、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全面提升人民健康素质,首先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根本保障在于深化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深化卫生健康事业改革,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活力之源也在基层,要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让群众看病“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一是用好政策引领主抓手。突出健康促进工作重要性,将健康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实施健康行动并成立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专项行动工作组及专家组,建立“一行动一清单、每季一通报、半年一交流”工作机制,实现健康行动与部门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使参与健康促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二是构建健康服务新体系。积极探索“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成立健共体管委会,全面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将县市级公立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心)、医保定点村卫生室作为建设对象,根据牵头医院情况组建几个健共体集团,使公共卫生机构全方位全过程融合,有效盘活原本零碎、松散的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同时,在健共体集团总院、分院分别设立专科专病临床诊疗中心、全—专科门诊(病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医疗合作和对内资源下沉,实现区域高发重点疾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诊疗服务,使异地就医患者大幅“回流”。三是丰富健康地图大场景。数字赋能是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的最大优势。在升级改造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上,迭代“健康地图”应用,构建“1+3+N”数字健康大脑体系,即1个“驾驶舱”,预防、治疗、服务3个子场景和N个病种模型,以此重赋健康数据价值,归集卫健、医保、民政、公安等多个部门,实现全域到个人多层级健康数据可视化,为全周期全方位健康管理提供数智支撑。
坚持精准施策,营造绿色宜居的健康环境。生活环境是直接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建设健康环境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维度。应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久久为功打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打造国家卫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市)和“无废城市”。一是建设全域公园绿地。强势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展现地域优势新颜值。大力促进群众居住环境大幅改善,突出“园中建城”,实施“城市绿肺”项目,建设域内精品绿道,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二是深化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两山”理念实践基地、省级“无废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等示范建设,深化“五水共治”,全面推进系统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推进“美丽河湖”“美丽乡村”创建,大幅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三是推动城乡风貌提升。大力打造特色产业类城市风貌样板区和县域风貌样板区,全力推进把域内行政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并选择一批基础好、有特色的乡村建成精品村。
坚持共建共享,打造全民参与的健康生活。倡导人人参与,共享健康生活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以深入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卫生日、世界人口日等活动为契机,推动健康知识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引导群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重视健康的良好氛围。一是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高质量建成“15分钟健身圈”基础设施,实现县镇村三级体育设施全覆盖,大力修建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多功能运动场。同时,打造一批有生命力的全民健身和体育休闲品牌活动,带动群众参与,使健康生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二是激发“健康细胞”新活力。加大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力度,主要公共场所健康教育专栏实现全覆盖。积极举办健康达人乐跑赛、健康家庭乐跑赛、健康家庭挑战赛等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健康行动。深入开展爱卫运动,每月定期组织乡镇街道、部门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三是打造健康科普新高地。建立完善专家库、知识库和健全媒体传播发布机制、医务人员健康科普激励机制的“两库两机制”,充分发挥科普专家的技术支撑,精心打造科普频道。同时,结合五大慢性病防控健康行动等专项健康行动,组织健康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各类健康讲座、义诊、筛查等活动,力争做到乡镇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