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去风险化”政策在全球制造风险

【鸣镝】

近年来,一些国家打着“安全”的幌子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在国际社会公然推行“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政策,严重破坏国际经济秩序。近期,一些国家的政客又炮制“去风险化”的政治说辞,试图以“去风险化”之名打造升级版的“封锁”“脱钩”“打压”政策。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政治伎俩虽然披着冠冕堂皇的所谓“去风险”的外衣,但无法掩盖其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也未改变个别国家一贯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因此,“去风险化”政策不仅不可能真正实现“去风险”,还会制造更多更大风险。

“去风险化”政策的本质是“去机遇”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开放与保护、合作与对抗、互联互通与脱钩断链的较量更加激烈,全球经济中的不稳定、不安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不断涌现,全球风险挑战不断累积,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社会中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出现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至今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是,这些风险无一来自中国。相反,中国以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向世界持续输出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世界发展不断提供新机遇。

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达6.2%,不仅比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也比同期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的年均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过去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七国集团成员的总和。2023年以来,中国政府在扩大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新举措,并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发展,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近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不断增强,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持续前行,不仅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各国投资者持续创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机遇。

实践证明,中国给世界发展带来的是机遇、稳定和保障,而不是挑战、动荡和风险。然而,一些国家的政客推出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鼓吹全球风险源于中国,对华搞遏制打压和“脱钩断链”,将自身政治私利置于包括所在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强烈诉求之上。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不是要动员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风险和挑战,而是将“去中国化”作为核心内容来制造对抗和分裂,其本质是去机遇、去发展和去合作,其结果是风险不断扩大化。

“去风险化”政策必将带来重大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持续低迷,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债务水平居高不下,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粮食能源供应短缺,气候危机前所未有,技术治理难度加大,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功能弱化。这些全球性风险正在高位累积,并对全球发展和国际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凝聚发展共识、采取合作行动。在此背景下,如果一些大国持续推行“去风险化”政策,全球经济将面临更多更大风险,国际社会也将因此逐步陷入动荡不安的无底深渊。

一方面,“去风险化”政策正在阻碍全球发展,严重挫伤世界各国塑造全球增长动力的努力。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经济增速持续下行。2023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6月,世界银行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较年初预测值上调0.4个百分点至2.1%,但仍较该机构统计的上年全球经济增速低1.0个百分点。但是,“去风险化”政策并非着眼于全球增长难题和发展困境,而是热衷于政治算计,任由经济风险持续攀升并向政治社会等领域持续蔓延,从而孕育更大风险甚至危机。

另一方面,“去风险化”政策必将破坏国际合作,使国际社会无法凝聚应对全球风险的合力。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应对,这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但是,“去风险化”政策站在国际合作的对立面,为谋求狭隘的“小集团”“小圈子”利益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将对抗性和破坏性扩散到全球。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三成,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是全球发展链和合作链的中坚力量。中国正致力于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协同发力,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造国际合作新模式和新空间。以“去风险化”政策为名搞对华“脱钩”,无疑将直接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损害应对全球挑战的合作动能,将为更大范围的系统性风险提供土壤。

“去政治化”才能真正降低全球风险

在高度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搞“脱钩断链”既不可取也不可能。针对中国的所谓“去风险化”是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翻版,是不折不扣的制造风险的政治说辞。这种伪装的“脱钩断链”政策也必将同以往明目张胆的“脱钩断链”政策一样,湮没在各国谋求共同发展的强烈诉求和应对全球风险的合作共识之中。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搞封闭排他只会制造分裂、对抗和动荡,最终伤人伤己。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要实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有韧性,必须将资源配置建立在市场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在全球性问题面前,人类社会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靠排挤一部分国家就能减少和消除风险的想法和行为不仅极其愚蠢,更是新的风险与威胁的源头所在。从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国际社会面临的真正风险是搞阵营对抗和新冷战,是构筑分裂世界的平行体系,是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对外转嫁风险危机、周期性收割世界财富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

从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经验来看,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国理解各方的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各国企业提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正因如此,中国成为全球经济风险最低、政治社会最为稳定的国家之一。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挑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要顺势而为,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做大变局中的“稳定器”和“脱钩断链”的逆行者,不断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务实合作更好地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为世界发展和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徐秀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