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发展设施农业践行大食物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日发布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了设施农业在稳产保供、科技装备、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方式。设施农业可以突破传统的水土资源和光热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依赖进行高效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设施农业能充分运用现代工厂技术和设施装备,依托温室、大棚、垂直农场、智能农牧场、植物工厂等,推进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现代设施农业通过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种植建设、现代设施集约化育苗(秧)建设、高效节地设施畜牧建设、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可系统提升食物的全产业链供给水平。

我国是设施农业第一大国,目前设施农业总产值超4.47万亿元,设施种、养、渔业已成为城乡居民各类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在设施种植方面,2022年设施种植面积达4270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含食用菌)占81%,占我国蔬菜总产量的30%。在设施养殖方面,202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畜禽养殖机械化率和畜牧业技术贡献率分别达67.5%、35.5%和66%,预计在2025年分别提升至78%、50%和70%。在设施渔业方面,2021年养殖水体近1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40%,产量超2600万吨,占水产品养殖的52%。

各地积极探索设施农业发展,形成了一些特色经验。北京“十四五”规划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多措并举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抓好“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质量安全,在减少农药残留、控制化肥使用、“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率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示范项目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被列为2021年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占地878亩,现有的两个连栋温室是京津冀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未来将建成20万平方米的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及设施农业研发创新基地。山东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水产种业扶优行动,种子国产化率提高到80%以上。上海发挥都市现代农业优势,建设近万亩无人农场和36个果蔬“机器换人”基地,绿叶菜自给率达80%。江西把大棚蔬菜、肉牛、家禽等纳入省级地方特色保险补贴范围,去年招商引资设施农业项目594个、投资额达405亿元。

也应看到,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在设施装备、技术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绿色转型任务较重。要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供给效率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营养健康食物。严守食品安全底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贡献率,更好把握消费者食物偏好和需求,提高设施农业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其次,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循环型设施农业。摒弃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精准管理等,降低对水土资源的占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生态环境适应性,探索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与循环农业相结合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再次,积极带动小农户参与设施农业,合理分配设施农业价值链利益,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小农户在设施农业中已占相当比重,未来要不断创新企业与农户多元合作机制和模式,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支持、多渠道合作等方式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持续增收致富。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