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社镇野则河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筑牢旅游项目之基,补足旅游文化之钙,搭好旅游服务之桥,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走出了一条“党建+乡村旅游”的新发展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 谋好乡村旅游“规划篇”
野则河村位于交城县正西30公里处,320和219省道交汇处,是通往庞泉沟和苍儿会两大景区的必经之路。该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峪河延村而过,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作为吕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野则河村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盘考虑,确定乡村旅游发展区域,通过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等凝聚多方力量,盘点产业基础、风土民情、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等,分析“人、物、问题和工作”清单,围绕“一村一品”选准发展定位,按照“点上闪光、线上出彩、整片强健”“点、线、面”同步打造,对景点布局、旅游线路、功能配套、施工建设等进行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持创新发展 激活乡村旅游“动力源”
目前,野则河村文化旅游区已建成“野则河农耕文化园”“山水交城游客驿站”旅游景点两处。
野则河农耕文化园地理位置优越,定位明确,以农耕采摘、生态体验、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完善的基础建设为底色,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景色,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以生态效益带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山水交城游客驿站以“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古文峪河文化、便民服务”四个定位作为建设要点,在设计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装饰上融入古村的乡味乡土特色文化,成为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为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全域旅游、提升旅游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野则河村‘两委’干部持续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文旅项目建设。以农耕文化园、苗圃种植园、农家小院、山水古村等为核心建设区,持续挖掘文化资源,打造高附加值、高玩赏性的文旅产业,同时兼顾亮化、绿化、彩化项目,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新模式。”交城县野则河村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村将围绕“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的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野则河村自然景观靓丽等旅游优势,积极探索“党建+”的发展新模式,在党支部的坚强引领和支部党员同志的带动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盘活乡愁资源 擦亮乡村旅游“新品牌”
“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是提升文旅品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野则河村要按照市委关于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的部署安排,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做深做实做细乡村旅游文章,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注入新动能。”7月5日,交城县委书记刘旋深入野则河村调研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工作,并为该村“把脉问诊”,他强调,野则河村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真正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未来,野则河村将以农耕文化园和游客驿站为基础,以河道景观为背景,逐步延伸,打造生态采摘园、森林观光栈道、登山步道、林间观光写生平台等一系列游玩观光项目。同时把山水特色和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民宿发展规划中,倾力打造民宿一条街,让游客“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提高游客流量和村庄知名度,带动村庄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为野则河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真正让野则河村踏上乡村振兴新时代的“高速列车”。
如今的野则河村,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避暑纳凉,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提升了宜居指数,也让当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及村民共享了“旅游经济”红利,获得了实在收益。(交城县融媒体中心 安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