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摘要】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来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是“共富之基”;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人品质的未来公民,是“长久之计”;教育组织成为公平公正、共建共创的楷模,则是“共享之范”。新时代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战略中所蕴含的公平优质等价值追求,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表现。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则需要提供一个优质且公平、高效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供给体系。以指标带动建设、以“精神富有”带动“物质富有”、以“先优”带动“后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教育均衡 社会共同富裕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让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进而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教育发展战略任务所蕴含的均衡理念

战略重点一般在国家层面以“全面战略”的方式呈现,而后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和各个工作部门的“运作战略”任务,最后落到省市区县层面则成为地方化特色战略重点。其所蕴含的公平优质等价值追求也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表现。

国家和地方教育战略的重点。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总目标,那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均衡而优质发展则是核心战略主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我国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中,与均衡或公平直接相关的目标就有“全民终身学习”“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等;在具体战略任务中则包含了“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还特别提到要“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聚焦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等最困难的地方”。

在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战略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一般来说都是对应匹配的,例如,“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对应于“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其中都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教、高教和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并以“有质量”“优质”“全面普及”“显著提升”“全面提升”“适合的”等关键词修饰,体现其品质和程度要求。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办好乡村学校,推动学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等要求来促成教育均衡与公平落地落实。

在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中,还可以有更具特色的提法,如:高规格提供教育服务供给;高标准提升教育整体质量;高起点推动队伍结构优化;高水平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高品质建成教育现代化强区。笔者所在学术团队曾经为一些地方区县研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其地方实际和特点,确立了各具特色的战略重点。如在东部一个民族自治县的规划研制中,我们提出的是“优质均衡、普及普惠、智慧赋能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区”;在中部地区一个较为发达的区,则制定了“聚力高位均衡,共创公平优质、惠民利国的“美好教育”新体系,建成高品质、多样化的中部教育现代化强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6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共享“互联网+教育”优质内容,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这些关于教育责任和作用的核心论述,道明了教育的“应为”,也指出了教育的“能为”。此外还提及“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在涉及“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估体系”时,也提到了“文化教育支援”。

笔者所在学术团队在为浙江省某县研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了解到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师生特别重视本省这一文件精神在规划中的落实,因而我们在规划中写道: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来提升育人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以本县教育的“共同卓越”来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在规划的愿景与目标部分还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享有优质高等教育,让家乡孩子“学得好、出得去、回得来”,为家乡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

教育需求变化与阶段性任务。教育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因而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及其特征和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的变化脉络就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进而从“上一般的好学”到“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好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在教育领域,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教育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质量第一”的,同时还应该是“效益优先”的。效益既不同于作为产出的“效果”,也不同于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效率”,它包含着其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例如,教育的效益就是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因而可以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效益,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应根据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变化来确定,在教育需求普遍处于“有学上”阶段,其教育目标就是解决“刚需”的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基本均衡”(这一目标全国上下已基本实现);在“上好学”需求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就是解决“普需”的优质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在“上我想上的好学”需求阶段,其教育改革目标就是解决“特需”的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个性化优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