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需要从制度、政策、思想层面予以有效解决。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建立相应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 两极分化 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国内也出现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的情况,两极分化的风险存在,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等,需要从制度、政策、思想层面认真对待,采取措施予以有效解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共享”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的正是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全球性、发展阶段性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提供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
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发展是手段和过程,共享则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既要防止经济发展红利长期为少数人、部分精英集团所独享,也要避免出现平均主义、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现象。换句话说,没有“共享”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发展的“共享”,共享就成了空谈。同时,共享发展是一个整体。应采用整体、系统观念来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警惕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能为发展而发展,以“发展”牺牲社会主义,更不能为少数人“累巨万”、牺牲多数人共享而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新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支撑,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不仅决定分配关系,而且决定市场经济的性质。因此,防止、消除两极分化,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提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为消除产生两极分化的社会土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经济占据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企业家群体也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社会结构“稳定器”、社会矛盾“缓冲层”以及社会行为“指示器”等功能。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抓手。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一些中小企业举步维艰,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生计受到了影响。现阶段,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拓宽民众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质量,提高民众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完善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化解因户籍、身份不同而出现的机会不均等的矛盾,使人人都有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实现自身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是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扩大有效消费需求的关键举措。2022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283元、20133元,二者相较为2.45倍。城乡、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各地资源禀赋优势,逐步提高农村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人、地、钱”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进一步缩小、弥合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公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基础性制度。本质上看,两极分化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最根本的原因应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中去寻找。只要存在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两极分化就会出现。只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国家经济命脉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最终消除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需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一般遵循效率原则。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在全社会确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与支付保障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真正实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提高基层科研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这一点在当前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尤为重要。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由政府调节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要健全以财政和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切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调节群体收入,包括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国企员工与民企员工、公务员与普通民众的收入分化与差距,通过政策性调节、社会救助等手段重点关注各类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同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支出责任,继续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实施社会保障基金的全国统筹制度。此外,推动实施第三次分配,即运用道德力量,通过个人收入转移、自愿缴纳及捐赠等非强制性方式进行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鼓励高收入群体、企业家群体进行慈善捐赠,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更好地推进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应救尽救、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应享尽享,从而确保底线公平,弥合阶层分化和收入差距。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当前,重点是做好“提低、扩中、限高”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消除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收入差距。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长期稳定。要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的数据,2021年,在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部分的比重分别为42%、34.7%、2.5%、20.8%。为此,除了工资性收入,还可以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等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同时,破除形成低收入群体的先天制度因素,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福祉各方面,更加注重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民众倾斜,努力缩小低收入群体规模。全国近3亿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潜在人群,通过实施以同城待遇平等化为核心的社会改革,努力破除城乡壁垒,将有助于打通他们的社会晋升通道,使之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