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载体

县域和城乡衔接地带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及城乡衔接区域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一头承担着农业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头又承接着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解决城乡不平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战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空间载体。这类载体在中西部是县域,东部地区则是县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并指出加强县城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就近吸纳农业农村转移人口。可见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明确,城镇化、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首先,政策着眼于帮助农村人口能够更好地流向县城、流向中小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是解决县域房地产积压,去县域房地产库存。在此过程中,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将农民变为市民,使农民容易进城、容易出村,才能进一步释放住房等消费需求,去县域房地产库存。县域和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更低,这是农民进城最容易实现的购房落户目标。其次,由于县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拥有更好的管理和分配财政资金的功能,尤其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这对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加大县域和中小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会进一步拉动大城市的人才和投资需求,形成经济正循环。最后,县域和城乡衔接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殊性,在于房贷与收入之间仍然存在弹性空间,目前我国超过四成的县城居民已过上有房无贷的悠闲生活。脚下有房住,手里有闲款,是较多县城人的经济状态,这些地方消费能力的显现和消费潜力的发掘是下一步需要开发的关键。这些都让县域和城乡衔接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促进消费形成了资本市场下沉的“新蓝海”,资本下沉也为县域产业发展带来了空间,因此,以县域为主的城镇化肩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提升人力资本的重任。

在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在支持城乡基础设施,财政资金投资效率的提升需要着力于未来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转变过去重物轻人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去静态和基于地理范畴的财政投入思考模式,打破城市与乡村的治理边界,让农民有更多居住、择业、生活选择,使农民到适宜自身发展的地方生存,打破地域限制,完善财政资金跟着人走的制度。在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钱随人走的范围,提高转移支付在分配中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精准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提速增效。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考量

打通城乡产业发展桥梁有效推动农业人口获取更多就业机会。当前通过促进多领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打通城市、县城、乡镇和乡村之间的发展桥梁,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县带乡、工农互惠、县乡村一体化,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既能为疫情后返乡农民的“再城镇化”贮备知识和技能,也能让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因此,当前财政政策在围绕促进人的新型城镇化做文章的同时,要将解决农民在城镇就业作为支持的重点,打通城市、县域与乡村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通道,并且通过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这才能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户籍制度的深入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等,创造有利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就业和发展条件。强化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机制保障,统筹建设城镇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统筹发展城乡特色经济和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统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从而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依托城市和乡村综合发展能力助力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商品交换频繁、要素大规模流动,城乡空间分布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出现了“亦城亦乡”的中间形态,这意味着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转变,城乡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联系。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跳出“就城市谈城市”“就乡村看乡村”的发展固化模式,要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挖掘和释放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潜能,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通过城市公共服务的扩围,乡村功能的扩展,用好自身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增强城乡价值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具体操作层面,要找到城乡产业发展的衔接点,发挥农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定位和独特功能,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三个先进理念。首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通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工业反哺农村,城市乡村互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其次,树立城乡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增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开发农村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资源;最后,通过以城带乡,畅通国际市场、国内城市和乡村的物流、仓储、冷链渠道,深化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走深走实,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为中国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参与国际大国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以现代农业体系和多领域创新降低农业对劳动力人口数量的依赖。一是以创新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首先,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城乡发展和生产领域的创新,要以创新实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机械化,实现产业生产主体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将分配的蛋糕做大,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半城镇化人口的增收问题,实现扩大非农产业就业供给,依靠多种经营模式、多种所有制方式推动城乡百业兴旺。其次,通过农业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变革、实现智能化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强调创新发展,突破一批“卡脖子”农业技术,为农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扩大生产规模奠定技术基础。不断打造新制度、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通过技术和科技降低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人口的依赖,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和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组织,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多自身发展的选择,为减少单纯从事农业一产和仅仅依靠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创造条件。

二是缓解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状况。面对乡村劳动人口的严峻形势,可以采取兼业化方式来缓解未来农业劳动力匮乏的趋势,提高城乡整体劳动力质量,逐渐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改善农村良好的营商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工资性、经营性和资本性收入增长,提高农业产业职业的吸引力,并不断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基于此还能在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一条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资本化、科技化运作之路,这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需要做的前瞻性预判和实施策略。

(作者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JZD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招标课题“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理论、实践与反思”(项目编号:20190001)研究成果】

责编/李一丹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