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推动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良性互动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科学合理的生活结构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整体性的和谐共生、同向同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共生、协调、平衡的互动机制。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良性互动。

【关键词】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良性互动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人的现实生活既包括以对象化为特质的物质生活,又包括以超越性为特质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可以不断推进更高水平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践要求,为破解资本逻辑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二律背反提供了可行有效的中国方案。

实现精神富足、物质富有的现实必要性

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创造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条件,即“物质的”和“精神的”。因此,这两个方面成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人正是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才能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要转化为现实,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的本质的富有。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演进,是新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体现从抽象、片面到整体、全面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民群众的需要拾级而上,人民生活品质从量到质的跃升,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待从生存型、保障型向美好型、品质型转变。可以看到,在共同性意义上,人民需要和向往的美好生活本身具有一种互动的关系: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好”是构成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是形成与物质共同富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文明素养等。就此而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共同反映,这是一个动态发展、多维展开的过程——从个人保障到社会民生,从物质充实到精神满足,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富裕维度从单一个体延伸至社会共同体,从物质生活领域拓展至精神生活领域。基于此,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中达成双向互动、实现有效衔接。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表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无限想象和憧憬从未止步。从古代农户“并耕而食”的朴素念想,到先贤哲人“天下大同”的社会愿景,再到革命先驱“天下为公”的革命理想,无不展现出对共同富裕社会的现实期盼。千百年来,推进共同富裕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全过程,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拓展和充实。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又向前一步。迈向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详细部署了今后五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既强调“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又强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纵观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共同富裕”之路,不断朝着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互动、美好生活与民族复兴相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也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生动实践和鲜明表征。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西方式现代化发轫于以工业化为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工具理性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尺度,“现代化即工业化、即西方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以工业生产为单一表现形式的文明形态构建起以物的效用为标尺的现代观念,这种极化的理念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产生了一种片面化的富裕崇拜,现代化的其他领域被遮蔽起来,导致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既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也必然凝结着精神文化生活的烙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以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为外在表现的现代化,也是以人民精神境界和精神财富为内在标识的现代化。较之西方文明形态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所具有的特质就在于摒弃物质主义和资本为上的“单向度”现代逻辑,摆脱西方文明道路的一元性,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兼具物质进步和精神成果的社会发展进步状态。这种并联式的文明形态,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还要实现与精神文明的统筹发展、整体协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二者相伴相生、内在统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需要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石,同时也需要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跃迁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内涵与互动机制

首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人的共同体中构成了共同富裕完整内涵。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依赖、相互适应,彼此互为有利条件和环境,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视域下和谐共生,构成完整性和总体性的内涵旨意。共同富裕指向个人,更指向人的共同体,只有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物质生活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并由此形成一种互动观念、一种共享态度、一种亲密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才未来可期。在马克思的理解中,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最终“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所以,“自由个性”的生成在根本上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社会财富作为个人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的外显表现,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化产物。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这些财富的生产与创造推动着“孤立个人”的利己性、私利性向“社会个人”的共同性、公共性转化,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奠定基础和条件。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就不单停留在单纯物的联系和物的依赖的阶段,更进一步走向“精神享受”和“分享文明”的时期,而这也是马克思眼中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过程。

其次,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达到共同富裕的两个重要维度,两者互促互进、相互协调,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方面,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内涵。“富裕”的概念一开始就指向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共同富裕”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富裕”用来表示对财富的拥有程度,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是生活资料的一种分配方式。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引。物质生活并不代表人类生活的全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事实上,在物质生活丰裕后,精神生活将成为衡量社会共同富裕程度的关键因素。共同富裕既立足于对基本物质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又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满足人们高水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精神需要。

最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动态平衡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终极目标的恒定描绘,而是一个基于人的需要本性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相对平衡的递进过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决定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必须保持动态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过程,由此产生的物质文明力量和精神文明力量在不断嬗变中始终处于同频共振的关系样态,从而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合力作用。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没有物质生活富裕,谈精神生活富裕只能是孤悬于历史和现实之上的空想;没有全体人民精神富有的满足,现代化发展也会失去持续创造经济条件、追求物质富足的历史主动和精神动力。因此,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互动实践,是衡量社会均衡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