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显著特征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深刻回应了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新要求,呈现出以科学性为客观要求、以文化性为内在要求、以时代性为本质要求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行政人员队伍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巨幕。为了落实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各项工作,顺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习和引进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改革开放要求,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着力解决干部老化、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由此,我国政府机构踏上了改革之路。四十多年来,政府机构依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减”和“转”为主要方向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既避免了举措不当导致难以逆转的颠覆性错误,又平稳高效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时俱进的行政体制改革,确保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未来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为此,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深刻回应了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新要求,呈现出以科学性为客观要求、以文化性为内在要求、以时代性为本质要求的显著特征。

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彰显科学性特征

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跟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顺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指出了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①政府职能定位和职责范围不可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渐调整,政府要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②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深化全国政协机构改革和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五项内容;涉及新组建、相关职责调整或单位机构划入、重新组建、不再保留、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等方面;涵盖金融、科技、农业农村、数据、民生、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③可以说,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不再以减员缩编为目标,而是明确提出根据行业和系统实际,盘活用好存量编制资源,调整政府机构现阶段职能定位、职责范围和未来转变方向,不断提高政府机构治理效能,为化解高质量发展中的风险和问题提供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如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行业发展规划中存在职责不清和执法能力交叉导致的监管短板等。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充分回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重塑监督管理体系的新要求。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打破原有的监管制度藩篱;以派出机构为监管主体,厘清以往金融机构既服务又监管的复杂环境;将监管总局的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杜绝隐性收入,以制度约束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的行为。

推进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我国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正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保证行政体制改革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此外,推进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分析和预判事物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这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绝不能“一刀切”。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机构的主要办公形式,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网络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的认知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也导致了电子政务的推广实践和行政效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行政人员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使用和发展规划。此外,如何把握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行业新要求,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要以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基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为抓手,加强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准绳,彰显文化性特征

要顺利完成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需要有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不仅要有“居其位”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意识,更要有“谋其政”的行政素养和工作能力。行政人员是行政过程的第一要素,肩负着实现行政目标的重任,因此应不断激发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各级行政人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确保改革效能最大化。

推进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多次证明,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伟大民族精神支撑和引领着中华儿女敢于救亡图存、勇于牺牲奉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行政人员要做到警钟长鸣。事实证明,行政人员的行为标准和底线仅靠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打铁必须自身硬”,道德规范和自律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行政人员要不断加强内修,通过内修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不断修检自己的品行,向外作出端正的表率,这不仅是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的要求,更是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基础。行政人员不仅要有“天下为公”的胸怀,更要有“民为邦本”的政绩观,端正工作态度,坚持问题导向。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行政人员要主动承担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既要防止泛道德化的问题出现,也要防止道德缺失的风气蔓延,破除思想障碍,深挖事实真相。

推进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大引入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力度。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工作逐渐呈现出灵活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这就要求行政人员不仅要有坚韧、勇毅的责任担当,还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是行政人员的工作基础,尤其是从事金融、司法等专业工作的行政人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此外,灵活的思维是行政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行政人员要时刻保持活跃的思维,既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也不能一味效仿前辈经验,要勇于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思想,不断提升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时代性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我国是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长期工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的,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行政体制改革既要注重理论积累,又要敢于在实践中突破,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上,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灵敏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直接影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质量和水平。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使世界各国间经济依存度持续加深,提高行政体制改革效能,增强政府机构化解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和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夯实社会基础。

总之,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着眼于未来发展大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应了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行政体制改革也没有休止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作者分别为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②《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23年3月6日。

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央广网,2023年3月17日。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