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强化基础研究的五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明确了基础研究是现阶段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时代场域”,应对大变局的底气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我们必须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科学研究呈现出大科学、强交叉、巨系统等新特征,给基础研究带来了新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赶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应抓住重要契机,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进而依靠基础研究这个“总机关”撬动全局性、颠覆性、前瞻性创新。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

世界科学发展史表明,良好的顶层设计可以有效统筹科学事业,进而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投入持续增加,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一是要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在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时,既目标明确地引导科研人员关注重要应用研究中抽象出来的理论问题,也允许科研人员自由探索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从“打篮球”变为“下围棋”,在致力于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国产化的同时,鼓励高校、研究所、企业等联合攻关,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搞清楚”,制定面向未来的研究规划。三是打造前沿研究所需的“大国重器”,加快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等高水平研究平台,以大科学装置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推进有组织科研,汇聚创新动能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部署,也是强化国家战略力量的必然要求,应按各战略科技力量特点分类建设,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开放协作。一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发挥建制化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集合多学科优势科技力量,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前沿交叉融合研究,承担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任务和技术科学研究,“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强化学科前沿探索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依托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学中心,有组织地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吸引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投身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三是科技领军企业要成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开展基于行业数据积累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有市场前景的科学仪器设备、材料和软件的研制,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优化学科布局,突出交叉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往往都具有学科交叉的性质,传统学科“围栏”逐渐消解,学科交叉融合带来诸多新的增长点。一是要融合学科优势。在现有学科布局的基础上,探讨学科间交叉协作的科研合作方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建立以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攻关,强化跨学科交叉,建设一支适应不同科研组织模式需要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服务支撑队伍。二是要超前布局未来学科。引导科研人员强化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持续探索未来技术的实践路径,蹚“深水区”、闯“无人区”,建设好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形成具有示范性的体制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战略科学家梯队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把握科学发展方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国之大者”。一是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在学生培养上继续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坚持长远眼光,超前培养未来科学事业需要的人才;在科研人员管理上,在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的培育与遴选上应开辟新通道、创造新机制。二是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建设,深刻洞悉基础研究没有“速成法”,周期长、风险高、成果慢等特点不会短期发生变革,只有建设包容、灵活、有弹性的科研环境,才能在贯通的、长久的、全周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三是要在“带队伍”的实践中培养战略思维。战略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领导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两弹一星”研制中的很多科学家在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时比较年轻,甚至对自己面对的难题还不甚了解。他们正是在带领团队迎难而上、边学边干的过程中,从一个狭窄领域的专家蜕变成长为具有综合视野和协同能力的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批与学科发展、前沿交叉、重大战略任务相适应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赋予战略科学家更大的创新自主权。

改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评价和学术评价系统的完善,是导向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塑造,对于选拔和培养战略科技人才、推动重大原始创新产出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一是要以破“四唯”为目标,优化科研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建立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激励体系,营造有利于突出原始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学术生态,同时为各类人才提供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符合团队特点、针对团队贡献的评价体系,引导和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同原始创新突破和国家战略紧密对接,鼓励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并积极促进协同创新。二是要以“减负”为抓手,强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三是要积极培育科技伦理意识,贯彻落实科研价值规范。将科技伦理治理贯穿科技活动全过程,完善科技伦理相关标准,制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技伦理规范和指南,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