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其目标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此,本刊从第三期开始开辟“学习与思考”专栏,为主题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学习心得与成果的窗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简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 成功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的成功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并将其归纳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 七个坚持” 。2022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 在吸纳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十三个方面, 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以及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主题、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坚持的根本立场、指导原则、政治保证以及基本方法, 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系统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开创性地做好各项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谈几点学习体会。
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与此同时,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 理论界甚至围绕“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指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为激烈的“道路之争”画上了句号。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守正创新, 在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理论、新战略、新举措,引领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出身革命家庭,青年时期上山下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放弃在中央机关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来到河北正定,从基层干起,经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历练,最后成为党的总书记。独特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使他具有特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多年担任党政领导干部直至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不仅是为了分析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更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行动指引。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立场坚定”“与时俱进”“知行合一”“问题导向” 等理论品格。
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
1.党的领导既是政治保证, 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
如果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侧重于说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明确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条方略”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始, 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结尾, 集中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被写入宪法总纲,“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到明确的宪法保障;与此同时,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主线,聚焦理顺党政关系,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从组织上进一步夯实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党中央、各级地方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更加机制化、规范化。中央政治局常态化研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财经委员会(前身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和政策,研究提出处理重大财经问题、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的原则和措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前身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经济领域重大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明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重大宏观经济政策由党中央讨论决定,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要就财政、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向党中央报告。建立党内述职制度, 国务院党组要定期就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的情况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各级地方党委也根据中央部署,建立起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
从微观经济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中得到全面加强。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就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目前,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已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党组织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团结凝聚职工群众方面的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不断得到强化。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对企业实施分类改革。那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那些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则应聚焦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完成重大专项任务,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的作用;那些公益类国有企业则要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在经营上引入市场机制, 同时在产品或服务价格等方面接受政府调控。与此同时, 还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针对社会上一度出现的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明确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 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都不要听、不要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还需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国进民退”“公私合营”,而是“国民共进”“合作共赢”。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其重点不在“混资本”,而在“改机制”。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把“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更大的力度、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随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工作思路,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
1.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也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定位由“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 , 是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明确指出, 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努力破解经济学的世界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 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既要“ 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 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乃至“反垄断” 等领域推出诸多改革举措,不断推动“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取得新的进展,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并就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推动建设“有为政府”。具体如:持续推进“放管服” 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显著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及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弥补市场失灵;等等。
3.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进入新发展阶段, 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夺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构建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迫切性更加突出。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 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可以预见,随着该意见各项措施的出台,我国将很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体制,我国的产业生态、产业政策乃至经济机制也将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经济形势作出研判、明确主要矛盾、提出重大战略、出台应对举措,引领中国经济实现了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重大发展战略包括以下方面。
1.引领经济“新常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分析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理论,要求全党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求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正是在探索经济“新常态”应对之策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总书记看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就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的政策框架。根据对经济运行突出矛盾的分析, 总书记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五项重点任务( 简称“ 三去一降一补”),确立了“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的改革基本方针。
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所谓巩固,就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 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 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所谓增强,就是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所谓提升, 就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所谓畅通,就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2.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四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鉴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是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工作要求, 其实也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
3.胸怀“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是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在2020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构想,随后该构想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发展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团结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而贯穿该建议的主线,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把握发展战略主动权的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带来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是确保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在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适合部门和地方政府牵头的要牵好头,适合企业牵头的政府要全力支持。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是国内市场资源优势。我国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要防止出现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的认识误区。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 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交汇叠加“百年疫情”冲击,使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4.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
“三农”是我国现代化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脱贫”作为衡量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准,动员全党全国力量推进“精准扶贫”,帮助约一亿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打赢了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战,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刻,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 那就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此外, 在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市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有系统论述并推动制定了相关发展战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牢牢把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续问题以及步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而提出来的。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发展理念对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党中央启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在“新发展理念” 确立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度重视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工作,明确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推动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突出的成就。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就“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中央部门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继续改革开放,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只有站在政治高度上,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得更加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在上世纪末,使人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党情、国情、世情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课题展开深入思考,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工作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闪耀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光辉。
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新的工作岗位,都要密集开展调查研究,快速了解地方情况、快速进入领导角色;即便在日常工作期间,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他也要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归纳好的经验和做法,提炼新的理论和判断,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坚持两点论、重点论, 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如:强调经济和政治、文化等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生活系统;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下规划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带动作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仅要完善“看不见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而且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有为的政府”,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后地区也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面对反全球化逆流,强调正确的态度不是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等等。
注重理论创新,发挥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 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在破解“发展难题”,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例如,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是直面“三期叠加”开展理论思考的结果;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针对“三期叠加”开出的综合性应对方案;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 把握“两个大局”,提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等。反过来,也正是在上述理论创新成果的引领下,我国有序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等各项工作,使我国经济社会在各方面都实现了平稳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
改革、发展、稳定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改革—发展— 稳定矛盾运动的新特点, 强调在各项工作中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稳中求进强调“ 稳” 是前提,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事业。在稳中求进思想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主动出击,积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弥补制度漏洞,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稳妥推进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更加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明确要求全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具体到经济领域,宏观经济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资本市场上要防止外资大进大出, 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以及要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等等。
3.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在改革、发展蓝图绘就之后,剩下的就是真抓实干促落实了。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期, 习近平同志就号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通过持续努力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 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为此,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长远,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整体设计,随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协调和督导工作,确保主要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在中华大地上一举消灭绝对贫困;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整体谋划,根据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十四五” 时期进行规划和设计,等等。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