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讲好神州大地广袤乡村的振兴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共同感受这里稻花飘香的丰收美景。
万亩稻花香,太和永丰村。
永丰村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幅员面积6.9平方公里。全村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并将水稻种植与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成为拉动乡村发展的“双驾马车”。
“永远丰收”标语墙 (西南大学范落雨 摄)
永丰村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两次合村,但永丰村这个名字一直保留至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永丰”这个名字蕴含着全体村民对丰收的美好愿景。
建设高标准农田,乡村发展多点开花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永丰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耕地就是要种粮,立志要端稳中国“饭碗”。依托水稻产业和技术优势,永丰村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区域性”到“规模化集体运作”,永丰村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永远丰收”的底气更足了。
永丰村耕地面积6560亩,近九成都是种的水稻,土地流转率达96%以上,均用于粮食生产,建成高标准农田3340亩,水稻种植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播、收”的全程机械化,大大提升了水稻主产业的创收。
一年多来,为抓牢绿色高效突破性重大水稻品种的培育,推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专家们通过收集、筛选,共确定适合眉山推广种植的优质、高效、绿色品种26个,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提供可靠的水稻品种选择。目前,高标准农田的水稻平均产量达700公斤/亩。
永丰水稻科技小院 (西南大学马邈筝 摄)
“认养一方田园,味享一道天然。”永丰村设立“共享田园认养”模式,将15亩土地资源打造成500块村集体经济自主运营的共享田园“丰收田”,机构、组织与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行耕种”与“托管耕种”的方式有偿认养土地。在这里,田主们可以认养田地,并插上属于自己的牌子,进而感受播种与收获的快乐。该模式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尝试,既丰富了游客们的体验感,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成为永丰村发展的一大亮点。
农旅观光动线是永丰村乡村振兴建设的又一特色。永丰村通过合理规划,打造出一条永丰村文化大院—高标准农田(一田)—“厌氧+人工湿地池”(一池)—卫生站(一站)—文化大院—丰收里—永丰村史馆—永丰论稻研习馆的观光动线。在高标准农田发展的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在传播农耕文化的同时,借助丰收书吧和村史馆等传播村镇文化,通过农文旅融合,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走出一条特色永丰道路。
向美而行,将民生小事办成村民幸福大事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
如今的永丰村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美丽永丰(西南大学黄林 摄)
通过升级农村公路、普及道路照明设施、完善健身设施、打造农村书屋、设立医疗卫生站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着力为村民打造更为舒适的村镇环境。
为了有效助推乡村环境质量提升,永丰村积极作为。厕所革命在整村顺利推进,通过完善无害化卫生厕所整改机制,预计完成户厕改造600余户,建立农村公厕,满足村民及游客出行所需。
推进污水革命,通过“厌氧+人工湿地+氧化塘”相结合的处理模式,采取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等处理方式,积极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当前村镇污水治理率已达90%以上。
推进垃圾革命,强调垃圾处理日产日清,通过建设56个垃圾池,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等方式,永丰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100%。村里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村里的环境搞好了,人们出行方便了,卫生站、银行、快递站都建在村上了,很方便,总之一年比一年更好了”,村民们提起永丰村的发展,满是自豪,“永丰村的绿化环境更漂亮了,农闲的时候在村里走走心情很舒畅。”
永丰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吸引了很多青年返乡就业。返乡青年说,“我以前在城里上班,现在家乡需要我,我就义无反顾回来了。”
党旗飘扬在一线,为村民答疑解惑
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永丰村坚持以红色先锋引领产业绿色发展,设立“党委联企、支部连片、党员联户”的制度体系,以党员带头,干部兼任等模式,设立村级田长,副田长,四员(网格员、监督员、农技员、执法员),做到每一片田专人专管。
永丰村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3名,各党支部会定时召开组织生活会,学习理论知识,开展批评教育,共同成长进步。
永丰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党员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党员活动安排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党员及群众进行联动,深入沟通交流,凝聚乡村发展共识。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移风易俗,发挥法律法规的治理效能必不可少。
法律普及也是永丰村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村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永丰村通过电子屏广播宣传、设立“护苗”工作站、开展主题道德讲堂等形式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守法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全村村民做起,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
党员同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业务学习,积累法律法规知识,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村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
永丰村从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普法工作,并将法律知识写在“护航三农、法治相伴”的专栏中,写在文化大院的村民健身区里,随时随地解答群众心中的疑惑与难题。
微讲堂开在身边,乡风文明展新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行动中,永丰村积极评选一批批群众公认、示范性强的星级文明户进行挂牌、表彰,营造“文明户就在群众身边”的氛围,起到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并鼓励更多家庭积极参与村镇活动,实现共同进步。
同时,永丰村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色服务,即设立“永丰宣讲”“永乐文化”“永洁清扫”“永健优养”“永贤风俗”“永久安全”6个“永”字队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在党组织领导下实行村民自治机制,组建党员、先进典型、返乡创业人士、群众等多主体、全方位参与的队伍,深入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满足民需,做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当时都是大家共同推选出来的、对村集体生产建设有积极贡献的同志,我现在已经入党很多年了,为群众做贡献的初心还是没有变过。”党员代表李叔说。
据了解,当前永丰村共计529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占辖区常住居民人数的17%,其中骨干志愿者120余人。伴随着永丰村乡村振兴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志愿服务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志愿者在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西南大学黄林 摄)
永丰村坚持开展乡风文明道德大讲堂,组织村干部、先进模范、致富能人等成立草根“微讲团”,向村民讲“身边人的故事”。每月开展八分钟党课“微讲座”,每季度开展身边故事“微讲坛”,以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家风家教传承、先进事迹陈述等方式,为村民营造良好的乡风氛围。
“现在村里一直讲家风乡风建设,大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有‘星星’的家庭越来越多了。”
永丰村稻田 (西南大学黄林 摄)
走在稻田间,唯念吾心安。稻田里的整片绿色在微风吹拂中摆动;文化大院里村民们话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不断;每家每户都种满了瓜果蔬菜,满院香甜。永丰村正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大步前行。
(作者: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范落雨,指导老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林)
编辑:王卓怡 王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