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论坛以“思想耀亮时代 文明引领征途”为主题,旨在强化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以下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喆在“激扬青春 汇聚民族复兴奋进力量”圆桌对话环节的发言。
谢谢主持人。
各位专家老师、学界同仁、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邓喆,感谢主办方的组织和邀请,很荣幸参加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刚刚聆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发言,受益匪浅。
我一边听讲一边回想,抛开研究、教学,生活中的我喜欢什么样的网络内容呢?当我想起过去一周每天睡前刷一两个小时短视频,不间断地被推荐我可能喜欢看的电影剪辑、家居好物以及精致穿搭,并为此牺牲掉的睡眠时间感到深深懊悔的时候,我发现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样,也掉进了智媒时代的“信息茧房”。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5G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智媒时代,算法推荐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配置方式,通过全方位采集和分析用户的注册信息、浏览足迹、网络关系,对用户的个性特征、兴趣偏好、价值取向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推荐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迎合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就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人们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只关注、只选择与此相关的信息内容,并只与志趣相投的用户相互联系,仿佛将自己桎梏在像茧一样的封闭空间里。
信息茧房,一是导致用户知识结构固化。我们长时间被大量同质化内容包围,探索未知领域内容的动力和能力渐渐弱化;二是滋生小众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小众文化圈群生成,具有较强的内聚性、排外性和反叛精神;三是一些自媒体账号深谙青年群体网络成瘾机制,大量生产碎片的、通俗的、猎奇的和充满感官刺激的内容,博人眼球、赚取流量,泛娱乐主义盛行。如果青年人沉浸在虚拟的娱乐狂欢中,很有可能排斥主旋律话题和严肃表达,弱化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追求。
但是,我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以算法推荐为代表的智能传播技术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利弊同在的产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如何制“算法”而用之,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效破解“信息茧房”困境。
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精准思政、数字思政、智能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精准育人效果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原来,网络平台擅长利用算法技术向用户投放“有意思”的内容;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同样可以用其投放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内容。
具体而言,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尝试:
第一,通过流量加持,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热搜”议题,重构算法推荐“内容池”的配比,抢占内容阵地,有效破解“茧房”。一方面,首先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扩大优质内容供给,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综合运用给流量、上热搜、设置顶等手段,主动引导技术价值取向,从技术源头上增加算法推荐的多样性,提高主流价值内容的推荐比例,彰显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第二,更新“大水漫灌式”的灌输模式,有针对性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定点推送给教育对象,精准击破“茧房”。精准供给内容的方式与精准供给的内容本身同样重要。一方面,要打通信息投放渠道。既要建强学习强国等中央媒体平台,也要以多样的形态深入知乎、豆瓣、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知识问答平台、书影音社区、短视频社交平台,甚至是游戏赛事平台,将思想引导工作渗透到学习、生活、娱乐各领域。另一方面,要设计信息投放策略。通过添加话题、限定投放范围、设置推广时段等方式,将理论文章推荐给时评爱好者、将主题MV推荐给音乐发烧友、将主旋律电影推荐给资深影迷等,实现不同内容更精准触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到达率。
第三,要在准确识别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预测并刺激新的需求,唤起教育对象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主动冲出“茧房”。我们更长远的目标是通过带领教育对象拓展其兴趣点、知识域,引导其逐步培养起主动突破自我的学习热情、探索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信息茧房。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