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营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技术创新积极性高、社会贡献度日益增大的新特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民营企业可从践行新发展理念、提振发展信心、促进技术能力创新等方面入手,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特征与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鲜明地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无论是经济贡献还是社会贡献,民营企业都成为了中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未来要通过持续性的改革不断发挥民营经济优势,通过全面性的改革营造民营经济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为重点,促进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民营企业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加大改革创新步伐,从而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发展主力并获得长足发展,社会贡献不断提升。一是民营经济规模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贡献突出。2012年至今,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从不到五成提高到六成以上。二是民企数量呈爆发性增长。根据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2022年度报告》,中国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1086万家增长到了2022年的4700多万家。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在2022年达到59.8万家,同比增加5.6%,其中民营企业有51万家,民营企业外贸第一大主体地位继续巩固。另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体的民营企业占比也超过了80%。截至目前,在沪深京三市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3000家以上属于民营企业。三是民营企业实力持续稳居全国前列。从进出口贸易规模看,近年来,我国外贸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我国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达21.4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0.9%,对我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80.8%。从税收角度看,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开始呈稳步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59.6%。(如图1所示)
核心企业实力依旧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核心企业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骄人成绩。核心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增强,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一是民营企业500强经营情况较为稳定。根据中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超过38万亿元。二是500强民企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在上榜企业当中,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达到301家。三是500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凸显。有288家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有406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80%以上的500强民营企业从不同层面已实施或计划实施数字化转型,79.2%的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四是民营企业500强的纳税和就业贡献突出。2021年,500强民营企业纳税总额达1.37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约为8%,累计实现就业1094.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47%(全国工商联在2022年组织开展了第24次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共有8602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参加,发布了“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本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此)。
本文从500强企业中筛选出投资能力排名前100强的企业。投资能力排名前100强民营企业的各项单项指标表现尤为突出,连续10年平均上榜次数为8.37次,平均排名144.75位,平均对外投资数达到36家,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19.87%(如表1所示)。数据表明,前100强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盈利持续性保持稳定,投资活跃度高,在500强榜单中排名较为稳定,具备很强投资能力。
部分中小企业活跃度出现波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3月在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成就和最新举措,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数量近年来增长迅速,在2022年已经超过了5200多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户,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8997户。因为宏观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部分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吃紧,2021年企业注册注销比(企业登记数和注销数之比)降到历史低位。当然,这种情况在2022年有所好转,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的小微企业约为1276.43万户。
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呈现新特征
随着我国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不仅是发展主力军和转型升级排头兵,也是平稳发展的压舱石,还是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第一,营商环境优化,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宏观层面上,我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营商环境。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民营经济。深入践行“两只手”理论(即一只是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一只是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离不开这两只手,关键是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2016年年底,浙江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部门和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办事服务的工作方法,正努力向“最多跑一次”迈进。与此同时,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提升至第9位,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正加快推进,社会公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二是破除民企市场准入门槛。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不断探索开放市场的各类举措,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些重要经济领域,加大开放力度。以浙江省为例,全国首家民营医院诞生于浙江温州,杭绍台铁路是我国首个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PPP项目,中国第一条混合所有制改革和PPP双示范高铁项目也诞生于浙江省。三是为民营企业创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不仅严格保护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而且更加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家们的投资意愿也变得更强。
第二,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推动民营企业提质增效。国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有效构建企业培育体系。围绕中小企业解困帮扶的重点任务和“专精特新”发展方向,通过强平台、建制度有效地为企业服务。在国家认定的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小微企业约占56%,民营企业约占85%(数据来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编撰)。二是建立现代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民营企业治理结构。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显示,2022年度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均值为64.46,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指数。三是民营企业竞争能力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推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成长为本土跨国公司。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数据,截至2022年6月,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312家,排名全球第二。
第三,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韧性不断增强,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一是民营经济在投资规模上占据主要位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超121万亿元。私企投资规模约占全国总投资的43.52%。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投资的重要力量,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自2012年以来始终保持在55%以上。这一数值在2015年更是达到了65.4%。近几年由于各种宏观因素影响,该比重增速出现回落,2021年占比为56.5%。二是民营经济业绩表现日益突出。民营经济运营模式优势突出,其经营自主灵活的优势为其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盈利能力和吸纳就业优势明显。202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达到了较高水平,约为2.9万亿元,共吸纳3582万人就业,吸纳就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1%。
第四,技术创新积极性高,民营经济成为创新创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技术创新成效不断显现,民营经济成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一是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70%的技术创新成果属于民营企业。此外,民营企业在“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比重超八成,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比重达到九成。2022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研发投入排名前1000位的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占到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38.58%,总额达1.08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一半以上,达到50.16%。二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由全国工商联及上海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上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全国所认定的前三批“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在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可控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勇担社会责任,民营经济社会贡献度日益增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一是民营经济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2021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为4.68亿人,比2012年多增加0.95亿人。民营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长,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在2020年达到83%,与2012年相比增长7.3%。民营经济的社会贡献度持续提升,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二是民营企业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营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共同富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目标,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贡献税收、创业创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慈善等方面努力作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的作用日趋显著。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呈现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另外,民营企业基金会作为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重要力量,数量占到三分之二左右,且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现阶段,仍然有一些旧有的因素阻碍着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行政、自然资源和市场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是,当前复杂化的外部环境和民营企业的路径依赖困境,成为影响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带来的部分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有的民营企业在这一经济转换阶段受到政策、制度和资源等多重约束的影响,导致其内在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对政策稳定性诉求较高。如图2所示,在全国工商联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的调查中,针对浙江省4992家受访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57.41%)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30.47%)等因素是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二是市场公平竞争仍需加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针对本地是否存在妨碍企业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市场的行为或现象,有27.40%的受访企业指出在资质认定、业务许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公平问题,当地政府对外地企业资质要求、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评审标准的设定明显高于本地经营者。有23.68%的受访企业指出当地政府对企业登记注册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求企业必须在本地登记注册。
第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引致的投资信心不足。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外部宏观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复杂性与严峻性,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需要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和动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5000户企业家的调查,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经营景气指数、盈利指数较之前数据出现浮动,国内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销货款回笼指数也出现下滑。2022年第四季度,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下降幅度达到23.5%。对此,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承担稳定宏观经济责任,抓好营商环境优化,增强企业信心和发展活力。
第三,全球产业链重构使企业增长方式发生变革。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出现新变化,原有全球产业链结构开始松动。尤其从2008年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阻碍,全球产业链的扩张势头停滞,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布局造成了一定影响。一是国际经贸规则变化改变区域化布局。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大型区域自贸协定不断签署和实施,不同区域内经济贸易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相较之前变得更加紧密。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发达经济体希望重新振兴本国制造业,通过各种举措推动制造业企业回流。三是美方持续升级中美贸易摩擦,破坏全球产业链格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外加东南亚等地区制造业的崛起,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将原有的传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其能否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四,部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就产业链分布而言,部分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在技术创新方面也由于各种原因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民营企业虽然拥有创新思维和开拓性的经营手段,但仍有一部分处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链中下游位置,这样的产业布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民营企业一直重视科技创新,并且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贡献了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是受限于科技创新投入规模以及各类要素资源的约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水平较低,技术创新陷入低端锁定。
如图4所示,从浙江省部分受访民营企业关于制约公司创新发展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即缺乏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不足、研究成果转化难。这些因素制约了公司创新发展动力。
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民营企业坚定信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对此,可以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为主要着力点,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更好地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目标。
第一,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寻求民营经济发展方式新突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公平对待各类资本,支持各类资本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突破。一是在社会舆论层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序组织政商交流平台、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宣传力度。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组织民营企业家亮相发声,讲好民营经济的故事。二是推动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将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如推进制订民营经济促进法,将竞争中性、要素获取、准入许可、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三是设立专门的民营经济管理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如在中小企业局或相关部门设立民营经济管理机构,负责调研和反映民营企业问题,及时掌握民营企业状态,有效实现对民营企业的帮扶,从制度上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支撑,达到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目标。
第二,优化民企营商环境,塑造民营经济竞争新优势。有效突破体制和机制的约束,推动民营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变迁中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寻找新的突破方向。一是专门出台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保障民营企业的权利,使其享受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的待遇,以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二是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加快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尽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抓住“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工程和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机会,针对一些重点建设任务,正确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相对成熟的项目。如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重点项目。此外,还可以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有效激发民企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撬动民营资本等更多资源共同参与,帮助民营经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激发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来自于创新的驱动,提高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应当成为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出发点。应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形成良好的创新循环机制。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原始创新,共同建设创新研发合作平台。加大制度创新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和平台共建等模式加入国家创新战略。如统筹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科技力量,建立创新合作联盟,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标准规范制定和政府采购。加快制定或修订科技创新产品的标准规范,鼓励民营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话语权。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推动政府或央企的采购目录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放,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比如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银企合作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以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制造业融通创新基地主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数字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浙大城市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王欣:《新时代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演进、现实刻画和未来进路》,《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
②高云龙、徐乐江:《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2年。
③林泽炎、林晨阳子:《新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逻辑及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6期。
④周黎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现实路径》,《改革与战略》,2021年第7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四五”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及优化政策研究》,《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3期。
⑥林昌华:《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战略导向探究》,《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⑦吴文新、张芮昕:《新时代引导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思考》,《管理学刊》,2023年第36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