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行实践

【调研背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面对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以金融服务的专业性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植根农民、农村、农业深入开展新金融实践,实现从“裕农通”品牌到“裕农服务体系”,再到“裕农发展生态”的跃迁升级。人民论坛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成立课题组,围绕建设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金融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座谈研讨,希望为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提供借鉴。

当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仍存在诸多短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间的金融桥梁不够稳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转型仍需要金融活水不竭涌流和精准滴灌。中国建设银行新金融实践,不只体现在以“双小”(小行业、小企业)承接“双大”(大行业、大企业),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体现在立足整体布局和均衡配置,重修金融“水利工程”,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拓宽服务半径、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金融服务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让普罗大众都能获得金融的润泽。

中国建设银行以新金融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探索

大融合与大变局酝酿大机遇,新时代与新格局需要新理念。建设银行在发挥国有银行传统优势和“顶梁柱”职能的基础上,始终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的逻辑方法。坚持把客户做“小”,不断细分市场、挖掘个性化需求,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化、便利化;把服务做“精”,深入分析海量“三农”数据,实现“千人千面”的客户洞察,提供精准贴心服务;把总量做“大”,通过产品服务覆盖广泛的“三农”群体,把握住“小经济”中的大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服务农民: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提升对农民的金融服务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目的是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长期以来,由于机构、网点、人员等金融资源投入不足,金融服务难以有效下沉至县域乡村。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设银行一方面发挥金融科技优势,通过数字化、线上化的方式打通乡村服务渠道,将金融服务精准投送至农民客群,另一方面立足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盘活乡村金融人才资源,为农民百姓提供贴身的金融咨询与服务。建设银行依托“裕农通”推动“服务重心下沉”,不仅破解了农户小、散、弱带来的金融服务便利性低问题,还丰富了农民学习、社交和公共服务功能。

“裕农民、通农村”。建设银行构建“裕农通”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解决乡镇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较远、农民办理金融业务不便等情况,建设银行与村委会等主体合作,设立约40万个“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将银行的窗口搬到“村口”,让村民在足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办理小额取现、民生缴费、社保医疗等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据了解,截至2023年6月末,“裕农通”APP注册量达到1024万户,累计发放贷款522亿元。联合地方政府,选派金融副村长,架起金融与农村的桥梁。建设银行依托“裕农通”服务点,为地方配备金融副村长和金融顾问。他们不是银行的临时工、代理人,不直接参与存贷款业务,而是协助银行对接农户需求,促进了一系列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乡村普及,真正实现了“为政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为百姓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为银行提供营销推广支持,为个人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共赢。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国内首个农民社交综合服务平台“裕农朋友圈”,开创了“政府+金融+互联网党媒”的助农新模式,充分发挥建设银行的涉农助农惠农产品服务优势以及党媒权威和用户优势,通过新闻宣传、信息服务、活动推广、项目支持等,联通线上线下,跨界圈内圈外,优势叠加,共同探索乡村振兴创新之路。此外,建设银行在“裕农通”服务点上为服务农民打造了“裕农学堂”线上移动“课堂”,把乡村金融、基层党建、冷链物流、直播技术等120余门在线培训课程送到田间地头。截至2023年6月末,“裕农学堂”已经建成3167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秉龙认为,一系列培训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户的人力资本得到积累和提升,人力资本的外溢性和长久性为乡村振兴特别是涉农金融的开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服务农村:坚持新金融的理念,体现系统性、综合性,构建乡村生态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主体多元化、金融产品快速迭代过程正在发生。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设银行从金融服务下沉县域乡村的资源禀赋出发,以独特的金融视角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银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系统、标准更严格、路径更明晰,综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完善了农村信用体系。加载智慧村务功能,满足乡村多元化需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银行充分认识到金融赋能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发挥科技作用,通过“裕农通+”的方式,搭建连接智慧政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流转交易等重要系统平台,深度参与到基层政府数字乡村治理之中,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贡献独特方案。比如在河北,“裕农通”APP加载智慧政务功能,为农民提供线上办理社保、婚姻登记等1500多个政务和便民生活服务事项;搭建阳光乡村系统,为村委会涉农资金、村集体财产以及农村资源提供统一监管和服务,实现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提供综合服务方案,为涉农主体打造生活工作全方位服务阵地。建设银行以新金融服务市场,围绕“新金融+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应用优势,通过“裕农市场”“裕农托管”“裕农合作”等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对农产品产销进行升级赋能,为涉农主体打造生活工作全方位服务阵地。乡村不缺信用,缺的是信用发现机制和工具。建设银行围绕信用发现、量化和变现,助力地方政府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为苏州市永联村开展的永联数字乡村信用体系建设项目是其中典型案例,实现了对永联村内2.4万名居民、职工的信用评级,对应提供商品折扣、文体活动、医疗服务、信贷和利率优惠等福利和金融支持,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农户征信空白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指出,建设银行创新实践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还将信用指数与“信用村”“五好家庭”评选等衔接,对“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也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

服务农业: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打造农业产业链生态场景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命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不再限定于传统种养殖,还覆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餐饮、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建设银行运用数字化打法,将服务乡村振兴的触角从简单的生产端逐渐延伸至农业全场景、全客群、全链条,助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中完善利益链条,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

打造一系列涉农垂直化生态场景,助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针对传统涉农金融渠道缺乏、成本较高、收益不足、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建设银行运用数字化工具,通过系统、产品和服务模块化装配,搭建“奶瓶子”“菜篮子”“糖罐子”“米袋子”“果盘子”等一系列特色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广西糖业、云南普洱茶、山东烟台苹果、贵州猕猴桃、江西赣州脐橙、湖北小龙虾、辽宁肉牛、四川生猪、浙江珍珠等重点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样板。“借钱不难,用钱不贵”,是农民对“普惠”二字质朴的理解,也是建设银行发展乡村普惠金融的初衷。建设银行推出“裕农快贷”“裕农贷”等优势产品,助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为缓解广大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金融支持难、慢的问题,建设银行将“裕农快贷”作为拳头产品服务农户信贷需求,让农民容易贷到款、便宜贷到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裕农快贷”通过引入多维涉农大数据,创设农户专属风险画像模型,批量化、模型化地驱动农户贷款。截至2023年6月末,“裕农快贷”产品余额1688亿元(含“裕农贷”),增速达54%。目前,“裕农贷”产品项下已累计推出30多个分行特色产品,包括浙江“共富贷”、江苏“城乡融合贷”、山东“齐鲁振兴贷”等。丰富“乡村振兴贷”产品包,积极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建设银行加快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打造“乡村振兴贷”产品包,主要覆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法人客户。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贷款”产品,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6月末,贷款余额近40亿元。创新推出“设施农业贷款”产品,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贷款余额近20亿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总结,建设银行全方位、多角度、纵深化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以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赋能乡村产业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协同联动:突出政治性,助力地方政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只有五级书记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才能真正把农村工作落到实处。2021年,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机关党委印发《总行机关“五联”地方基层党组织推动新金融更好赋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引》,联合乡村振兴金融部开展与地方基层党组织以“一部一省”“一行一点”“三级联动”“四方共建”为主要思路,以“党员联学、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抓、发展联促”为主要内容的“五联”结对共建工作,以建设银行“党建资源+新金融资源”赋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各分行紧跟制度安排,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助力地方政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省级党委主要抓统筹、抓规划、抓政策引领;分行主动跟进对接,参与融入全省乡村振兴布局中,建设金融新生态。市级党委重在抓区域规划,抓特色部署;分行紧跟区域规划抓平台场景、抓创新支持。县级党委主要抓产业发展、抓投入推进;分行提供金融配套支持,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乡党委、村支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地实施者;分行下沉金融服务,以“裕农通”服务点建设传递服务乡村振兴的温度。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供需有缺口、体系待健全。建设银行要继续聚焦“国之大者”,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穿针引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金融助力。

中国建设银行以新金融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来自“三农”情怀与大行担当。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大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有更大担当作为,以服务质量和效益综合反映国家坚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与力度。建设银行将“科技、普惠、共享”的理念融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解决“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助力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疏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梗阻,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对20家全国性金融机构2021年度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综合考核评估中被评为最高等级,还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国家有关部委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这启示我们,国有大行要从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国有大型银行定位,提升格局和视野,彰显情怀和担当,主动承担更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将“三农”情怀与大行担当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赋能者,成为整合社会资源的“耦合剂”。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在于深刻领悟“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也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建设银行通过“裕农快贷”“裕农贷”和“乡村振兴贷”等产品,助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乡风文明道德积分配套授信额度,使之与农民综合素质、社会治理水平等相衔接,助力改进农村社会生态和信用生态,综合达到经济宽裕、生活便利、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银行实践启示我们,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要求。此外还要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机构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引导,结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领悟以及各地“三农”发展实际,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产品、平台、场景,打造综合化特色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于助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资金的有效供给是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建设银行发挥自身金融优势,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农村地区,把县域支行建设成为服务乡村的桥头堡,围绕打造乡村振兴主办行、农村金融主力军这一目标,推动“三大战略”在乡村的落地落实,破解制约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金融瓶颈。一方面,依托金融科技赋能,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综合金融服务新模式,为“三农”领域的变革与创新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倾情倾力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帮扶,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以“智志双扶”为举措实现“富脑袋”。建设银行的实践充分证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根基、农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强有力的支撑。同样启示我们,金融机构只有立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推动服务向乡村延伸下沉,才能持续完善乡村金融工作框架与实施路径,打通农村金融供给中的梗阻,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动力和能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在于释放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当前数字技术正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顺应时代发展,以新技术发展破解乡村金融问题成为应有之义。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较为薄弱,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农村金融业务的成本高、收益低,使得新技术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拓展不足。建设银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拓展科学技术在乡村金融中的应用领域,推动农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新技术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腿、农户少跑路,在国有大行中首先提出以“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农户增信和政府管理,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疏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梗阻。这也启示我们,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巨大的开发空间,释放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一定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通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找到创新突破口,再辅以专业的服务,促进银行业务增长与乡村发展立体式、共生式的良性互动,实现双赢发展。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专家:

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彭    超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张    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秉龙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执笔:韩冰曦、魏飞,作者分别为人民论坛品牌推广部副主任,人民论坛杂志社编辑)

责编/靳佳    美编/薛佳莹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