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视觉艺术是直观生动、便于传播的世界通用语言,可以有效承载、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实现以情感人、以文载道、以艺通心。中国现代雕塑,在吸收外来艺术语言的同时,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是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雕塑是建构国家记忆、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刘开渠《胜利渡长江》、潘鹤《艰苦岁月》、沈文强《孺子牛》等经典雕塑,记录着历史足迹,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近年来,许多美术工作者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加强艺术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在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实施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艺术家,不间断地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写生,历时5年,完成一批有特点、高质量的创作。像吴为山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塑造了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跨时空相遇的场景。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不仅展现了两位艺术巨匠的智慧与风采,也寓意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关联,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新时代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只要在现实的各个维度中捕捉时代脉搏、抓住创作契机,雕塑的厚重便不只存在于物理空间,同时也将存在于历史时空中,从而赓续中华文脉,将真善美传递至未来。
优秀的文艺创作,往往反映着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桥”和“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发明,也是具有共识性、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作为交通媒介,各式各样的桥和船,连接起不同地域的人们,拓展了文化交流对话范围。作为文化意象,文艺作品里的桥和船,鲜明而灵动,成为融通中外、加深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载体。桥和船所具有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与审美价值,启迪着许多美术工作者,也为我的艺术创作带来宝贵灵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不断扩大创作视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精髓,创新艺术语言,发挥雕塑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助力跨文化交流。比如,大型雕塑《丝路金桥》即依托“桥”这一世界共通的文化意象,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语境,选取1400多年前建成的赵州桥为原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发,用约两万块“琥珀金砖”搭建起一座联通中外的艺术之桥。《丝路金桥》连续成为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主场外交活动主会场的标志性景观,通过艺术之美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文艺的重要表现主题。不少美术工作者从多元视角出发,以个性化语言表达对世界人民团结一心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后,很多美术工作者以奥林匹克运动为题材,热忱描绘各国运动员坚定追逐梦想、勇于突破自我的风采,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及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中的重要作用。我也以此为题,创作了《一起向未来》系列绘画作品。此外,受中国传统龙舟文化启发,我还创作了雕塑《命运之舟》,以作品形象阐释“同舟共济”的理念和精神。
作为新时代美术工作者,我们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把大美和大爱熔铸于作品;也要具有博大胸怀、世界眼光,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既有中国特色又便于国际传播的艺术语言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当下,雕塑艺术迎来蓬勃发展期。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成为用之不竭的文化养料,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雕塑艺术必将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璀璨夺目的景观。
(作者:舒勇,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